品种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遗传性状相对一致的栽培植物群体。
茶树品种按其来源、繁殖方式和适制茶类,分地方品种、群体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以及红茶、绿茶、乌龙茶品种等;
按发芽迟早分特早生种、早生种、中生种和晚生种;
按审定部门分国家级品种和省级品种。
品种命名
对农家品种或选育品种赋予名称。
茶树品种名称尚无统一规定。命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按地名命名:如鸠坑种(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乡)、十里香(产于云南省昆明市金马乡十里铺)等;
按形象比喻命名:如奇曲(枝条弯曲成“S”形)、佛手(叶形如手掌)等;
按叶片大小命名:如勐库大叶茶、金瓜子等;
按发芽早晚命名:如吴山清明茶、不知春等;
按芽叶色泽命名:如尖波黄、安吉白茶等;
按芽叶茸毛命名:如福鼎大毫茶、凌云白毛茶等;
按茶味命名:如远安苦茶、江华甜茶等;
按生育特性命名:如迎霜(霜降前后芽叶仍生长)、槠叶齐(发芽整齐)等;
按选育编号命名:如英红1号、皖农95号等。
有性系品种
亦称“有性繁殖系品种”。世代用种子繁殖的品种。植株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繁殖简便,故多数农家品种均属此类。
由于有性后代已发生性状分离而导致茶树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多样性,对茶园管理和鲜叶采收不利,因此,除自然条件差的局部地区外,已不提倡用有性系品种繁殖。
需有性繁殖时要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植株纯度相对较高的茶园留种;选择优良植株混合采种;在苗圃进行单株择优汰劣。
群体品种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自行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因经长期的自然选择,故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个体间性状差异大,在同一群体内常包括着若干个不同的类型。
如龙井群体中,芽叶色泽有绿、黄绿和紫色;发芽期有早、中、晚;叶形有长叶、圆叶、普通和瓜子形。
群体品种中的一些优良单株是系统育种的主要原材料,如高产、优质、早生绿茶良种“龙井43号”就是从龙井群体种中选育而成的。
栽培品种
生产上栽种的品种。它可以是地方品种、育成品种或引进品种。
按繁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有性系品种采用种子繁殖;无性系品种采用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繁殖。
育成品种
根据预定的育种目标,通过系统选种、杂交育种以及其他育种方法育成的新品种。它比地方品种具有更多的优良性状。
中国绝大多数育成品种系采用系统选种、无性繁殖的方法育成。
当家品种
栽培面积大。在一地区生产上作为主要栽培的品种。
如勐库大叶茶是云南茶区生产红碎茶的当家品种,福鼎大白茶是江南茶区生产绿茶的当家品种,铁观音、黄棪是闽南茶区生产乌龙茶的当家品种。
有些无性系当家品种,常作比较试验的对照种。
国家品种
由国家级品种审(鉴)定机构审(认、鉴)定的品种,可以在全国适宜生态区域推广。
自1984年至2012年,我国分五次审(认、鉴)定国家级茶树品种124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品种107个。
品比
茶树育种程序之一。将选出的品系或引进品种与对照品种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试验,
主要观测物候期、品质、产量和抗性,需连续观测3年以上;同时记载生物学特性和其他农艺性状,测定主要生化成分等。
凡综合性状或某些性状超过对照的可参加区试。
区试
茶树育种程序之一。主要鉴定茶树品种的区域适应性,是鉴(审、认)定的和推广的主要依据。
在各类茶区中选择土壤、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茶类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点,按统一实验设计同时进行,试验品种的物候期、品质、产量和抗性,重点是对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试验一般需要进行6年。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二级,
品种审(鉴、认)定
茶树育种的最后程序。品种审(鉴、认)定组织根据品种区试结果或生产试种表现、对照品种审定标准,对新育成或引进品种进行评审,从而确定其生产价值及推广范围。
茶树品种审(鉴、认)定主要分国家和省二级。国家级鉴定工作目前由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负责;省级由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委员会负责。
标准品种
为了明确同一性状的不同表达状态,在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中提供标准品种(example variety)。
这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以实例说明性状,二是提供每个品种适当的表达状态的描述依据,以建立国际统一的品种描述。
省级品种
经省(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人)定,在省(区)范围是以生态区域推广的品种。
地方品种
亦称“农家品种”、“传统品种”、“地区性品种”。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长期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品种,对当地自然或栽培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除一些无性系品种外,一般多为较混杂的群体,如发芽期、芽叶色泽和叶形均有多种变异,是系统育种的原始材料。
无性系品种
亦称“营养繁殖系”。源于同一植株的营养器官通过扦插、压条或组织培养等方式产生的一群相同个体,并世代采用这一繁殖方式。
由于繁殖过程没有雌雄配子结合,不发生基因重组,因此个体间具有同样的基因型,在相同条件下,表现型也一致。
政和大白茶、铁观音、槠叶齐等品种均属于无性系品种。
品系
起源于同一单株或同类植株,遗传性状相对一致,已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尚未进行区域试验或未经审定的作为育种材料的一群同类个体。
如从龙井群体中选出的6043单株,经性状鉴定、无性繁殖、品种比较试验之后,就称6043品系。
株系
育种过程中的前期材料。入选单株时,经初步观察鉴定、无性繁殖,具有一定数量的同类个体,在品种比较试验之前统称株系。
如从龙井群体中选出的龙井6043,前期即称6043株系。
单丛
亦称“名丛”。广东潮汕乌龙茶区和福建武夷茶区,将一些制作乌龙茶的品质优异、风格独特或具有特殊韵味的单株称为单丛。一般从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育成,如凤凰单丛系从凤凰水仙中选出。
单丛有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并形成固有的商品茶品牌,售价显著高于群体种。
产于广东的著名单丛有凤凰单丛、岭头单丛等;福建以武夷山的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四大名丛最著名。
品种区别
对品种适栽区域进行的划分。根据茶树品种适应性和适制茶类划定种植地区。
中国茶区水平分布广阔。从北纬18°-36°,从东经94°-122°。垂直分布,从海拔几米到2600米,茶树生态环境十分复杂。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区划组根据各地的生态环境、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等划分四大茶区:
①华南茶区。位于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广东梅江、连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南盘江宝山、盈江以南,包括广东、福建中南部、海南省、广西南部、云南南部。茶树品种主要是乔木型大叶类,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中小叶类兼有少量分布;主产茶类为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
②西南茶区。位于米仓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包括黔、川两省,滇中北部和藏东南部。茶树品种分布以小乔木、灌木型大中叶类为主,也有少量乔木型大叶类;主产茶类有红茶、绿茶、沱茶、边茶等。
③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大樟溪、石雁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浙、赣、湘三省、粤、桂北部,闽大部,以及鄂南、皖南和苏南。茶树品种主要为灌木型中小叶类,间或有小乔木大叶类;适宜生产茶类有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
④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山东省沂河以东,包括陕、皖、苏、豫、甘、鲁部分地区。茶树品种主要为灌木型中小叶类,抗寒性较强。茶类以绿茶为主,皖北等地有少量黄大茶。
品种搭配
对具有不同特性或适制性的品种根据生产要求按照一定比例搭配种植。合理的茶树品种搭配可以调节茶叶采制“洪峰”,有利于改进茶叶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
如按发芽期早、中、晚搭配,一般红茶区以中生种为主(50%-60%),绿茶区以特早生、早生种为主(50%-60%);
如按制茶品质特点搭配,则将高香型品种与浓强型品种各占50%左右种植。如同时采摘加工,就可获得香高味浓的优质茶。
品种适制性
品种适宜加工茶类。
一般按照绿茶、红茶或乌龙茶等茶类采摘标准采摘鲜叶原料,加工成相应茶类,通过感官审评来判断该品种的适制性,如果基本达到或超过该一类茶对照品种的品质,则定为适制该茶。
良种
具有一项或多项优良经济性状的品种。这种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时效性。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茶树良种:
①品质明显优于现当家品种20%以上,或经统计分析增产显著、品质相当;
②开采期比现当家品种早5天以上,或抗逆性明显强于当家品种,产量、品质相当。
良种良法
优良茶树品种,需要有优良的栽培措施、加工方法与之配套,实现优质高产与高效。
文:中国茶叶大辞典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