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历史上也相传,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一、茶为中药
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在饮茶习俗刚刚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却不简陋、幼稚,反映了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在药用领域里完成的。
从茶叶成为嗜好饮料开始,在保持茶叶生物特征的前提下,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这一阶段制茶技术发展的最受瞩目的目标。茶在嗜好饮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径,尽管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技术上却没有根本的变化。
二、茶的中医功效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6种古医书记载茶保健作用的有20项,219种药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腻醒酒等等。
《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三、茶与五行
古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属性来归类,如果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可以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理所当然,茶首先属木。陆羽并将“五行”纳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属金;炉立于图纸上,属土;炉中沸水,属水;炉下木炭,属木;用碳生火,属火。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祛百疾”的养生目的。
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青(属木),经炙热铁锅(属金)“杀青”、揉捻后慢火(属火)烘焙成干茶。“金”克“木”,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茶具(属土),也属五行之列。中医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茶叶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功效的根源所在。
四、中医“茶疗”的发展史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茶为百病之药”。苏敬等撰写《新修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后世医家均秉承其理论,不断开拓出茶的药用功效来。
陆羽则集合前人有关茶的文献之大成,编写出《茶经》书,此书不仅内容丰富能承前启后,而且奠定了茶在整个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对茶叶有药效认识的同时,也认识到茶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斐汶《茶述》云“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及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则将茶的功效上升至抽象的精神感悟,对于茶的养生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肯定。更有许多唐诗来讴歌茶的贡献,如李白的“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颜真卿的“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吕岩的“增渌清气入肌肤”说明茶有去油润泽、洁净肌骨之效:又如曹邺云“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齐己诗“味出诗魔乱,香搜睡思清”,说明茶能凝神除眠,使人才思敏捷;诗僧皎然的《饮茶歌》不仅说明茶能排遣孤闷,明心见性,更是让人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之品。
至宋代茶业飞速发展,中医茶疗的使用方法和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列有药茶专篇。其中的槐芽茶方、上萝叶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方中不再专注于茶的本草药效研究,而是将重点转向了茶的制作工艺及服饮方法在方剂中的运用,这使得中医茶疗在发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与此同时,随着唐宋时期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思维交会融合,以儒释道三家与茶相结合所产生的茶道文化应运而生茶道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与中医调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构成良性互动,经过岁月沉淀后,确立了以茶为中心的茶道养生方法。
至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在其文中附含茶药方16则,不含茶的“代茶饮”10则,都一一详加考证记载。在这之后不但有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剂问世并且被推广开来,而且临床医家更为注重制艺服饮在临床上的运用。如:茶疗剂型由原先汤剂、丸剂,发展为汤剂、丸剂、散剂、冲剂、代茶饮等多种;应用方法发展成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涂、熏等。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更有大量的实例记载,可见当时中医茶疗盛行于世。
茶人墨客在著述中谈论养生茶疗者颇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遵生八笺》中“茶泉类”专论一章,集中谈论识茶、采茶、泡茶等茶事活动中能带给人们的一种亲近自然的养生状态。《寿世青编》中所述的“十二时无病法”更是强调了茶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以养生为主的中医茶疗侧重文化的表达,贴近日常生活,自然融入到社会当中。
五、中医茶疗的创新史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西方文化思想全面引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相应遭受强烈冲击,中医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西汇通渐变到中西结合的理念更新过程。
中医茶疗在这种背景之下,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开拓创新时期。在药理及生化等新型科学实验方法的 积极推动下,人们对茶叶的药用有效组份及其功效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研究出茶叶中含有的45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又以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茶色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为主要成分。
这种全新的视角给中医茶疗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随着中药炼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效组分制成胶嚢的保健品已成为了时下的流行商品。人们更是设计出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及罐装茶等更为简便的饮茶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这种创新型的中医茶疗。
原标题:茶为万病之药,茶的五行及中医功效
注:内容转自崆峒养生汇,仅供茶友参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