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安徽省泾县。相比于其他名茶却没什么名气。涌溪火青为什么不出名?一是安徽名茶众多,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而涌溪火青市场份额小,竞争力大,二是受众人群小,覆盖面有限,三是缺少品牌、营销建设,四是工艺考究,流程复杂,产量小,无法形成大的规模,五是茶叶核心优势不明显,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涌溪火青不出名。
涌溪火青的产地
涌溪火青产于泾县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其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叶自然质量为上。
这里年均匀温度15℃,年均匀降水量1500毫米这里茶园泥土多为乌沙土,土层深沉,无机质和氨磷钾含量丰厚,为茶树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涌溪火青茶的特点
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外形似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隐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微黄,匀齐成朵。
茶形状:呈腰圆、紧结重实;
茶色泽:墨绿、油润显毫;
茶汤色:黄绿、清澈明亮;
茶香气:清高鲜爽;
茶滋味:醇厚而甘甜;
茶叶底:杏黄、匀嫩整齐;
当地茶农仿徽州炒青,并参照浙江平水珠茶的特点制作而成。最初时称“青”,因当地口音将“烚”字念成“火”音,加上地名,便成了涌溪火青。
于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当地柳叶种茶树一芽二叶初展之鲜叶为原料,经拣剔后放在竹制圆匾中,置阴凉处摊放6小时后付制。
自古至今其加工均为手工,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并锅炒二坯、做形干、筛分等六道工序。从鲜叶下锅到制成干茶,在锅里用不同手法和不同锅温,连续不停地翻炒,其工艺细致而漫长,前后约20小时才能完成。并锅后一锅茶叶量都在10公斤以上。
涌溪火青的历史
关于涌溪火青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嫩茶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
综上所述, 涌溪火青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安徽省泾县。涌溪火青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馥郁,清高鲜爽;滋味醇厚,甘甜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杏黄,匀嫩整齐。更多的涌溪火青茶叶知识,请关注我们百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