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两大流派
文丨砂海墨韵
在紫砂的发展历程中,基本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派入庙堂,作为皇家御用的宫廷器,这类为宫廷紫砂;一脉入江湖,作为文人士子的茶席必备,此为便是文人紫砂。
宫廷紫砂明代已有紫砂入宫廷,到清代康雍乾三代更是到达顶峰,这三代帝王个人的审美爱好不同,也带来了宫廷器的装饰变化。
康熙 珐琅
康熙年间,西方的传教士将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引入宫廷,迅速博得康熙皇帝的喜爱。
康熙命造办处,在金、银、玻璃、瓷胎与紫砂胎上画珐琅,创制了「珐琅彩紫砂」,使精品紫砂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珐琅彩紫砂代表了康熙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
▲康熙 紫砂胎珐琅五彩花卉茶壶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提梁壶
▲康熙 紫砂胎珐琅彩五彩四季花盖碗一对
▲康熙 紫砂胎珐琅彩万寿长春海棠式茶壶
雍正 素胎
雍正皇帝崇尚紫砂材质的自然意趣,风格素雅无华,深邃内敛。紫砂器多为素胎,凸显造型和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格调高雅。
具有代表性的有宜兴窑端把壶、柿蒂纹扁圆壶等。
▲紫砂端把茶壶 清雍正
▲柿蒂起花扁壶 清雍正
▲宜兴紫砂菊瓣茶壶 清雍正
▲紫砂扁圆壶 雍正
乾隆 华美
乾隆时的宫廷紫砂,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风格奇巧华丽。乾隆帝崇尚华美,这一时期,堆绘、描金、包漆、彩绘等工艺,已能熟练运用,同时粉彩紫砂器也兴起。
▲清乾隆 御制紫砂描金山水诗文圆壶
▲紫砂描金御题诗烹茶图壶 清乾隆
▲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清乾隆
▲乾隆 黑漆描金菊花图紫砂胎茶壶
文人紫砂文人紫砂则是以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系与梅调鼎创立的玉成窑传器为代表,诗书画印各相结合,文人气息浓厚。
陈曼生
曼生壶把款多为彭年,而底款多为种榆仙馆、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壶身有曼生等文人作壶铭,刀笔金石味十足,切壶切茗切情。
种榆仙馆,为曼生室名,源自“种榆”一诗,陈鸿寿自题《树萱图》诗注:“从海昌舅氏斋中移植小庭,忽发一花,因倩高迈庵丈作图并系以诗。”此处树即为白榆树。
种榆仙馆,这四字便显一股出尘之意,脱俗而清雅。
阿曼陀室,最早见于“曼陀罗”一词,源自陈曼生题《程六尧文题女史徐兰韫诗草后,更索挽章,复作长歌贻之》诗,中有“曼陀罗花拾不得”之句。
陈曼生及门下宾客多事奉佛教,而陈曼生又带有曼之一字,“阿曼陀”源自梵文,有“众神聚会之所”的意思,此款亦是表明此为主人为宾朋幕僚所辟雅集之所。
瞿子冶
瞿子冶则是以石瓢最为著名,其在曼生石瓢上作改动设计,与杨彭年、申锡、吉安合作,并在石瓢上刻绘,成为享誉后世的子冶石瓢。
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
吉安制瞿子冶铭石瓢▲吉安制 子冶刻绘
此壶壶身明显高挑,壶流口部微张似喇叭状,壶盖小而盖沿厚实,壶把方折刚毅,泥料用紫泥调粗砂,颗粒隐现如繁星点点。
壶身子冶通刻梅花,刀法细腻传神,与壶身砂点相映成趣。
杨彭年制子冶石瓢▲杨彭年制 子冶刻绘
瞿子冶从壶盖到壶身画竹刻字,恣意汪洋、纵逸自如,共画竹三枝,刻字50字。
铭曰:“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盫者。仿梅道人子冶。”
申锡制子冶石瓢茶熟香温,是清制壶高手申锡所用之印款,宜兴玉女潭有“帝命主苏山,功成有申锡”之句,其取此义而名申锡,笃志壶艺,且善雕刻。
所制壶,壶底多钤“茶熟温香”,有悠闲惬意的文人风采,此印款也与顾景舟先生的啜墨看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玉成窑传器
玉成窑的装饰宜书亦宜画,发展和丰富了紫砂器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象。一大批海派书画家,都在玉成窑所制之器上挥毫泼墨,所镌刻书画因循者个人的书画风格,各具不同,行、草、隶、金石钟鼎文等书法篆刻体例丰富,绘画以文房清供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等清雅题材为主。
梅调鼎及徐三庚刻玉成窑三叉提梁壶
博浪紫砂壶
瓜瓢壶
王东石合作乳鼎宝盘壶
王东石制、雪居画何心舟刻玉成窑紫泥香筒
徐三庚铭玉成窑「边鼓」壶
东坡提梁
蚕桑图花盆
边寿民款玉成窑紫泥菖蒲盆
胡公寿铭玉成窑紫砂一粒珠壶
任伯年刻人物图椭圆形盆
伯年刻款紫泥四方盆
佛手纹承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