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普洱茶好不好,评价的维度其实非常多,如果展开,估计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仅仅从原料的芽头和白毫多少这个维度,能否说芽头多、白毫多的普洱茶就好,反之就不好呢?
从原料的等级来说,确实主要是以老嫩作为分级的标准,而判断原料的老嫩程度,就是数芽头的数量,看外观显不显毫。芽头越多、越显毫,表明原料越嫩,等级就会分得越高。
在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中,等级越高,原料越好,做出来的普洱茶也就越好。这是抛开了“品茶”这个仪式,将普洱茶与其他饮品放在同一个层次,是一个大众消费饮品的角色。
这是一个简单的普洱茶,但同时还存在一个复杂的普洱茶。
在茶圈的情境里,一旦说要“品”一款普洱茶,就没那么简单直白了,标准也会变得模糊起来。不仅涉及到所谓茶气、体感、喉韵、回甘、山韵等等,还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文化、工艺、仓储差别以至更加缥缈的精神世界。
比如大家最常讨论也是最直接感受到的苦涩与回甘这个因素,从原料本身来说,芽头多、白毫多绝不意味着是一款好茶。因为这样的原料做出来的普洱茶,很可能苦涩有余而回甘不足,接受度不会太高。
普洱茶所表现的苦涩,主要就是茶多酚在起作用,而茶多酚在鲜叶中的分布规律是,从芽头到一芽一叶是逐渐递增的,从一芽一叶再伸育,则是逐渐下降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普洱茶,原料越嫩,苦涩越明显;随着成熟叶片的增加,苦涩逐渐降低,甜度逐渐增强,直到形成一个较好的平衡状态;如果没有嫩叶,只有老叶,比如黄片甚至更老的老帕卡,则完全没有苦涩,只剩甜味。
采茶时,按照一芽一二叶或一芽二三叶的标准,绝不是简单地为了增加产量,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得做出来的普洱茶苦涩与回甘表现得更为均衡。
对了,以上主要是讨论普洱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