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武、布朗、景谷等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当你进入一片茶农所说的古树茶园时,或许第一感觉是自己被骗了。
那些所谓的百年古树其实只有一人或者两人高,枝干从三四枝到十几枝不等,树蓬都比较大,完全与自己想象的直冲天空的参天大树对不上号。
但是当你用手扒开树根部位的杂草,会发现,根部其实都比较粗壮,只有百年古树的根部才会是那样。
这样的茶园很多,弯弓、麻黑、铜箐河等名茶区都不例外。这样的古茶树是被矮化过的,也就是市场俗称的“砍头茶”,是对老化茶树进行台刈的结果。
“砍头茶”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普洱茶管理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53年,就率先在勐海南糯山试验,后来在曼真村又进行了五十亩的矮化,当时叫做低产茶叶改造试验。
从试验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之所以要对古树茶进行矮化,是为了增加茶叶的产量。未被矮化的古树茶大多只有一到三根树干,不断长高,树幅小,所产茶叶很有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老化,抽芽能力减弱,直到最终发不出新芽。
这时将茶树矮化,在离地20厘米左右的部位将主干砍去,就会发出三四个到十几个不等的新芽头,长成新的枝干,树幅增大,茶叶产量增加。改造的形式主要有环状剥皮、台刈、重修剪、轻修剪等。
改造的效果怎么样呢?据勐海茶叶部门普查的数据,改造前的古树茶每亩产量为12.5公斤,改造后的产量最高可以达到每亩169公斤,增长了十多倍。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农林业、经贸等相关部门让云南省选出八个出口基地县,茶叶需求量大增。于是从勐海开始,许多古树茶园被进行“砍头”改造。所以今天在易武及勐海许多地区见到的古树茶,新发枝干年龄大约30年左右。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存留下来的未被矮化过的高杆茶就变得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数伴生在森林里。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足够的阳光和养分,这些野生的古树茶往往长得老高,不仅茶叶产量很有限,而且给采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搭安全可靠的架子,一部分鲜叶无法采摘,茶叶产量进一步减少。
实际上,当时依据政策被改造的古树茶并没有今天这么多。茶农看到原本高高的古树茶被改造后,不仅鲜叶产量成倍增加,而且采摘变得容易许多。于是那些原本没被规划改造的茶园,茶农自发做了台刈改造。
现在麻黑、弯弓、布朗以及其他一些热得烫手的名茶区,普遍是以“砍头茶”为主。但相比新种的小树茶,“砍头茶”大多被放养了二三十年;粗壮的主干底下,根系发达,可以吸收丰富的营养满足茶树的生长。
一句话,虽被“砍头”,但是基础还在,所以口感上也会有很不错的表现。我想这也是大家接受、认可并追捧目前那些名山茶的主要原因。
而那些幸存下来的高杆茶,一方面与原始森林伴生,环境十分生态健康;另一方面树龄大且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口感更老道,品质更佳。
但就像前面所说的情况,高杆古树在很多普洱茶区里已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