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始终聚焦在“只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好喝而讲究”的部分,让也想开始泡茶的你,只要透过“10个讲究”,就可以在生活中,轻松自在地冲泡出甘甜美好的。
讲究1:水质差异影响泡茶品质
不过,可以试着了解,日常生活中有机会泡茶的场所水质的差异,例如:我的办公室和住家装设同样的过滤器,但是同一款茶,在家里泡出来的茶汤,总是好喝一些,猜测应该是管线问题,所以比较高级的茶叶,通常就在家里泡。
讲究 2:煮水宜慢火烧开
讲究3:沸水释放茶叶精华
我个人的经验是,只要茶叶够好,即便是不同种类的茶叶,一律用刚烧好的沸水冲泡,反而更好喝,这就是“真金不怕火炼”的道理,利用高温更能够彻底释放茶叶所有的精华。
讲究4:初学者先用固定茶具练习
强烈建议,初学者不要过度讲究泡茶器具,从手边最容易取得的茶具开始练习。大部分的人家里都有玻璃或瓷的茶具,操作简单,也正好能如实地反映茶叶的特色与风味,对于记忆茶叶的味道效果很好。建议泡茶的茶壶,先反复使用同一个,完全熟悉上手了,再开始用其他茶壶练习,不同的茶壶泡同一款茶,风味确实会有差异,务必等到对于同一款茶、同一个茶壶熟悉之后,再去体会这个部分的乐趣,以免造成混淆。
讲究5:茶杯造就不同口感
最重要的是,茶杯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感受茶汤风味差异的器具。
茶杯的材质也不外乎是瓷、玻璃、陶,材质影响风味非常明显,大部分的人都能感受其中的差异。有趣的是,同样材质,如果形状不同,喝起来味道也不同。甚至,同样材质、形状,釉色不同,味道也不同。
我个人偏好,杯壁薄的白瓷高杯,风味饱和,而且就口的感受较为利落细致。
讲究6:温壶要注意茶壶材质
讲究7:洗茶不宜太久
必须要说,效果不大,但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农药的问题,因为茶树使用的农药,大多是脂溶性的,所以不会溶解于茶汤中,但如果直接将茶叶吃下肚,是有可能吃下微量农药的。
讲究8:放对茶叶量确保泡茶水准
1、茶叶量的“量”是重量,不是体积:
以一把120c.c. 的紫砂壶来说,单丛(条索)3 ~ 5g,就几乎要塞满茶壶了,但铁观音(球形)就算放10g,也只能把茶壶底部铺满。
初学者常常会误以为,已经放很多单丛了,或是铁观音还放得不够多,结果造成单丛太淡,铁观音太浓的悲剧。
2、不同形状的茶叶量:球形>条索状、散状>细碎条索
茶叶经过团揉工艺,能强化后味感受,却也让茶叶精华,在同样浸泡时间下,相较于其他形状的茶叶,最不容易释放出来,所以量要放最多。
我的经验是,球形茶要比条索状、散状多20%,比细碎条索多100%的量。
茶叶在制作、包装、运送过程,难免会碰撞而产生碎末,所以买一包茶叶回家,剪开真空袋之后,通常袋子上部的茶叶比较完整,下部的比较破碎。茶叶较破碎,接触热水的面积较广,所以可以相较完整形状的茶叶,放少一些,以免过浓。
4、喝茶的人数:愈多人喝,茶叶量要放愈多
喝茶,是喝茶叶的精华,茶叶量愈多,精华愈多。假设10g茶叶的精华,最完美的比例是冲泡300c.c. 的茶汤,那么泡500c.c. 的话,茶汤就没那么好喝,毕竟精华有限。所以当喝茶人数增多的时候,泡茶的人一定要考量当时的场合气氛,是每个人只分配一杯茶,还是会一直喝。假设是一直喝的场合,那么茶叶量一定要适量增加,让茶叶有足够精华,呈现在每一杯茶汤中。
5、茶壶容量:以铺平容器底部为准
不同容量的茶壶,要怎么下茶叶量?以球形的茶来说,除非是一些特别高的茶壶,或是下宽上窄的茶壶,不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铺平容器底部;若是条索状的茶,体积较蓬松,投放的茶叶就大约要占整个茶壶空间,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满。
讲究9:浸泡时间首重掌握浓度
一般来说,我会将浓度分成五个等级。
偏淡:有水味。
略淡:无水味。
适中:无水味,口腔有舒服柔和的压感。
略浓:无水味,口腔有适合茶风味的压迫感。
水味,顾名思义,就是水的味道,如果不太清楚什么是水的味道,可以准备两个杯子,一杯装茶,一杯装水,交替着喝,慢慢就会理解什么是水的味道。压感,则是后味的一部分,通常会在舌头、牙龈有一种舒服柔和的包覆感,和造成口腔不适的苦涩感不同。
讲究10:茶汤失去甘味不宜再泡
喝茶,应当是享受美好风味的过程,如何定义这个“美好”?
我认为,一泡好茶,有自然的“甘甜”,是绝对必要的。既然是享受,就要让这个过程,结束在最美的时刻。如何让这个过程,结束在最美的时刻?关键就是,如果在喝某一泡的时候,发现茶汤开始失去甘甜,那么从这泡之后,就可以不要再冲了。
而且,我的经验是,这泡之后继续冲、继续喝,胃很容易出现不舒服的感觉,很有可能关于甘甜的成分释放结束后, 紧接着就开始以释放刺激身体的成分为主。另外,如果觉得茶不够耐泡,有时候是因为茶叶量放太少了,可以在下回泡茶时,略微增加茶叶量,再次体验茶叶是否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