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唯一的牧业乡,有着多少精彩

作者:阿斌 更新时间:2022-11-04 23:15 阅读:259

在青海,如果提起岗察草原,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草原,地处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因祁连山下的辽阔牧场,以及神秘的哈龙岩画、舍布齐岩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并不是刚察县,而是要将视野停留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岗察草原。


作为青海东部农业区中唯一的纯牧业乡,岗察藏族乡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铸就了它低调内敛的“性格”。但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这种低调的美是藏不住的。近年来,在网络的助推下,岗察草原正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假如你走进这里,相信一定会被它的美和不同于其他草原的那种“气质”所折服。


“循化水塔”在岗察


从循化县城出发,沿着循(化)同(仁)公路一直向南前行,沿途经过蜿蜒曲折的柴沟,聆听潺潺的流水声,欣赏满山遍野的嫩枝,从低谷到达高处,风景也随着海拔的增高而不断变化。如果自驾游到岗察,一路上草原壮美的风光让人心情舒畅。


在美景相伴的旅途中,不知不觉间我已身处岗察草原了。当走近山河湖泊、亲近自然时,我发现旅途的意义不只是观光赏景,而在于身临其境。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一种与自然之间的共鸣,自然中悠闲、从容、舒适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了自身,这时紧绷的大脑得到放松,心灵有种自由感,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如此的舒适。当站在岗察草原时,这种感受更加真切了。


岗察草原并不像我印象中的那样辽阔,它的美并不是延绵开放的,而是山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在岗察草原,心境总是随着景色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随时都可以目睹天边云朵的千变万化。有时,云受风的影响瞬息万变,或彤云密布,或如烟似雾,或云卷云舒;有时,云受气候、时辰的影响而色彩多变,云淡天高时白云朵朵,阴天时黑云压城,清晨时分云被晕染成琥珀色,而日落时分云朵则仿佛被烧红。云的多姿尚且如此,天空的变化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清晨、夜晚,艳阳、星空……同样的景物,在岗察草原则有着不同的风格,散发着独特的美。夏季的岗察草原清晨爱起雾,空气中的雾滴触到皮肤上有一丝丝的清凉,深吸一口气,新鲜湿润的空气瞬间抵达肺部。


如果不看地图或路标,岗察草原很难找到明显的界限,因为这与岗察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中的行政区划图可知,地处循化县南部的岗察乡是两省三县五乡(镇)的交界处。它北与循化县尕楞藏族乡相连,西面和南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双朋西乡和同仁县保安镇接壤,东部与循化县道帏藏族乡相邻,东南部比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家镇。整个岗察草原呈东西宽、南北窄走势,下辖的岗察、卡索、苏化三个行政村,则相对集中于岗察乡政府所在地附近。


据《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记载,岗察乡位于循化县南部35公里,全乡总面积467.81平方公里,占循化县总面积的22.28%。这个占比看上去很大,但在循化乡镇中却算不上第一。地处循化县东南部的道帏乡,以占全县总面积的24.6%位居循化第一。从这一点上看,岗察面积确实不算太大,但看完岗察的人口数据,会让你大吃一惊。据岗察乡人民政府提供的基本资料来看,岗察乡共有488户2144人,人均占地面积约0.22平方公里,是循化县人均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


位于岗察乡东部的恰金山是岗察最高的山峰,因为通往夏河县的道路正好从恰金山下通过,因此常有游人登顶,一睹岗察草原的风采。据《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记载,恰金为藏语,意为古代战争中穿的盔甲,顶峰海拔4134米。


众所周知,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研究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草地水量比裸地高出90%以上。岗察乡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垫,吸收了大量的水源,再加上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是循化的最高处,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水通过山谷输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构成了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地,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循化第二大河——柴沟(下游称街子河),更有众多小溪犹如毛细血管般分布在这里。因此,岗察草原也被誉为“循化水塔”。


金莲花开“金运”来


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岗察的生物多样性。每年七八月份是岗察草原最美的季节,满眼葱绿,白云在湛蓝的天空漂浮,牛羊在绿茵上低语。同时,七八月份的岗察草原也是花的世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中,金黄色的金莲花独领风骚,被称为岗察草原野花中的“明星”。


在岗察草原,一片片金莲花如夏夜繁星在这里闪耀。金莲花耐寒,喜凉湿,喜爱肥沃土壤,岗察草原的地理条件符合它的生长条件,所以金莲花能在这里扎根、繁殖。不论狂风大作,还是冰凝雪积,这小小的花将根牢牢扎在草原上,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净土。


“微风涤荡金莲花身上的尘埃,随风飘逸舞步翩跹,用清晨的甘霖洗涤着全身,在朝阳中展示火热的娇容,高洁傲骨尽显与世俗不同,却与群芳和谐相处。”这是诗人笔下的金莲花。其实,岗察草原上开放的金莲花,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莲花,只是因为它的颜色呈金黄色,加之它的坚韧和傲气的品质,岗察人才将“金莲花”这样一个既优美又饱含诗意的名字赋予了它,以此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岗察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杨吉卓玛的手机相册保存了许多金莲花的照片,或全景,或特写,足以看出岗察人对这种花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岗察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本区域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在岗察草原一个名叫贡干塘的地方新建了一家游牧民俗风情园,取名“金莲花”。


“以前我在县城打零工,每个月都是‘月光族’,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月工资有4000块钱,还能照顾年迈的父母,真是一举两得。”家住循化县岗察乡岗察村的村民卓玛才让,如今是金莲花游牧民俗风情园的一名员工,提及村里的发展变化时喜不自胜。


金莲花游牧民俗风情园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多元融合,空气新鲜、民风淳朴,是海东市唯一的纯牧业高原生态旅游地,也是休闲度假的绝佳旅游目的地。在生态园的带动下,岗察生态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形成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旅游、民族风情等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据了解,今年慕名前来岗察乡金莲花游牧民俗风情园的游客比往年翻了一倍,生态园日均接待游客量达百余人次,旺季最多时日接待游客300多人,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高达一万元。正所谓“金莲花开金运来,人民幸福生活跟着来”。


“岗察”一词有来头


循化县岗察乡和有着“环湖八族”之一的刚察族,是否有着一定的联系?据当地人介绍,在岗察乡,岗察村是三个行政村中人口最多也是这片土地上历史最悠久的,因此该乡以“岗察”二字命名。据《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记载,循化县岗察地区的藏族祖先是从贵德岗察迁移而来。


史料记载,古代边地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部落的名称就是这个群体世代相传的组织关系,也是每个部落成员的“身份证”。当一个部落由于遭受战乱、内部矛盾或其他原因而离开故土,无论这个原本完整的群体变得多么支离破碎,也无论他们迁徙到多么遥远的地方,他们都会把部落的帐篷、茶碗一起带走,当然还有部落的名字。


据《刚察县志》民族章记述,刚察族的名称和来源有多种说法。“刚察”的“刚”是藏语“髓”之意,“察”是藏语“断骨”之意。相传很早以前,按藏族风俗,婴儿出生后,口内要放少许酥油,以示庆贺。刚察部落先祖因生活贫困,生子后无酥油可放,只好砸骨取髓代替酥油,故将孩子取名“刚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裔将其部落称为“刚察”。也有传说,很早以前,藏地有两兄弟家境宽裕,大兄弟喜食牛、羊脑髓,每待吃肉就取牛羊头骨,敲骨取髓,沾盐而食,周围牧民见其嗜好有趣,都称他为“刚察”,而不称呼其姓名。久而久之,延续下来,遂成为其后裔的部落名称。


《贵德藏族简史》中记载,刚察部落的先祖是都秀部落中的嫡系,曾有甥舅关系,原都秀部落头人都拉加的妹妹拉毛乙亥,年轻时离家出走热贡(同仁)地区,一直杳无音讯,后经多年,拉毛乙亥的儿子岗措投奔舅父门下,声称是都拉加的外甥,由于父母相继过世,为生计前来寻找舅父。都拉加经查确有其事,认为妹妹后继有人,便答应了外甥请求解决定居和生产生活及草场问题。有人认为刚措的“刚”意为骨髓,“措”意为外甥,因此认为“刚察”一词由音译得名。


据史料记载,刚察部落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经有名。它曾隶属于松赞干布麾下,是具有一级行政职能的部落组织,民风强悍,善于骑射。他们亦军亦牧,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后来定居在青海湖北岸。尽管“刚察”一名的来源,有着很多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刚察部落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公元1509年,是刚察部落的多事之秋。来自北方另一个游牧民族的一个部落,凭借强大实力,进入青海刚察地区。刀光剑影之中,实力悬殊的刚察部落分崩离析,有的人家沿青海湖西岸逃往盐湖地区落脚,有的人家长途跋涉,往黄河南岸迁徙。他们想到黄河是个天然屏障,或许能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安全。但是,面对滔滔黄河,疲惫的人马牛羊停滞不前。没有桥梁之便,没有舟棍之利,怎么过河?然而他们别无选择。羊皮筏子,还有不易求得的小船,是当时的渡河工具。他们尝试着把马匹赶上小船,惊惧不前的马匹,被鞭子抽得急了,奋力往小船上一跃,小船立刻失去平衡,顷刻之间,人马都被河水吞没。自小在马背上长大,不谙水性的牧民,在渡河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听当地人说,要渡河,需得等黄河结冰。“冰冻三寸,能担一人一马。”这是他们的经验。可是黄河几年、甚至十几年才结一次冰。


十年后的又一个严冬,河面上涌起密密麻麻的冰渣。渡过黄河的刚察人,辗转到了贵南、同德等地;有的小部落走得更远,他们沿着黄河,在谷地走走停停,一直向东行进。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只想远离战争,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走出了松巴峡,走出了李家峡,又走出了积石峡,他们把未来的命运交给了一片陌生而广袤的草原,那就是今天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在新的栖息地,每逢他们的来历被人问及,男女老少本能的回答就是两个字:“刚察”。而在循化、贵德、贵南、同德、果洛等地定居下来的人们,也同样毫不犹豫地用“刚察”或“岗察”来命名他们的新家园。


草原美食有特色


在外地人眼里,牧区的饮食永远都是“肉肉肉”,其实除了肉之外,还有面食和果蔬,但最能代表牧区美食的,我想应该是酥油,尤其是对有着“骨髓养育的后裔”之称的岗察人而言,说它撑起了岗察草原饮食的“半壁江山”,并不过分。


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它滋养肠胃,和脾温中,营养价值颇高。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称作“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打酥油茶用的木棍上下用力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产自夏、秋两个季节的野牦牛酥油,颜色鲜黄,味道甘甜,口味极佳,冬天的则呈浅黄色。


说起酥油制作的美食,首当其冲的当属糌粑。糌粑是藏族人民传统主食之一,是一种用青稞磨成的粉状物,跟小麦粉很像。“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是已经炒熟的食物,可以直接食用。吃的时候,用酥油茶来调和它,用手直接揉搓,把粉状的糌粑捏成块,浅褐色的面团块直接拿着吃。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一把糌粑吃。


如果你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果叠叠层层摆满桌子。


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在循化,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如果糌粑和酥油茶属于酥油的“武吃”,那么接下来介绍的将传统酥油和现代制作方法完美融合的两种美食,绝对算得上是酥油的“文吃”了。


“饧”是岗察地区的一种类似糕点的美食,是款待贵客、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把“曲拉”磨细,掺入红白糖、核桃仁、葡萄干、蕨麻粉,用酥油汁拌匀,倒入大小不等的碗盆器皿中,其表面放置几颗大枣,蒸制后使其冷却凝固便可食用。此外,还有一种称为吉祥饭的美食,同样也需要酥油调制。碗中盛大米、蕨麻,蒸成干饭加白糖用酥油搅拌后,用来招待宾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岗察54.68万亩的可利用草场,为牛羊繁育提供了天然温床,全乡草场可承载牲畜总数为7.3万头(只)。截至2020年底,岗察乡牲畜存栏数6.2万头(只)。近年来,在岗察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培育和支持下,涌现出了一批发展牛羊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的创业致富带头企业。2019年,在青海西宁开展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河湟)第五届农产品展交会中,岗卓乳业生产的酸奶获得金奖。2020年,在该展交会中,岗察乡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赛恰金”牌酥油获得了金奖。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