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种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丰富多彩,渗透到了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佤族认为,茶代表诚心,代表团结和友好。因此,茶能通神,也能通人心。佤族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茶,在长期饮茶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鲜叶茶
佤族一般都喝经过加工、晒干的茶叶,但在没有干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鲜叶煮水喝。即将刚采摘的鲜叶放入土罐中煮熟,然后将通红的火炭投入土罐内,再煮1~3min后即可饮用。这是佤族在野外惯用的饮茶方式,人们可以直接从森林中采摘古茶树叶,不必随身背茶。
火炭茶
火炭茶是佤族老人喜欢的一种饮茶方式,主要流传于云南临沧市沧源县一带以及西双版纳与拉枯族杂居的佤族居民。每当客人到来,主人先烧水,然后抓一大把晒青毛茶放在土罐内抖烤,再取出火塘里已烧得通红的火炭放入茶罐中,与茶叶一起抖动,待茶叶烤得焦黄,散发出香味后把火炭拣出,冲入沸水,再煮3~5min即可饮用。据当地佤族人说,这种茶苦后回甜并带有浓烈的香味,饭后饮用还能帮助消化。
生煮茶
佤族生煮茶是将茶叶放入茶罐中,加入冷水后在火塘边慢慢煨煮,火只烧到小茶罐的半边,并用筷子般大小的木根搅拌,以防茶汤溢出。第一次茶水不能饮用,要把它煮干。再加第二道水(可加开水),第二道茶仍不能饮用,还要再把茶汤煮干,接着再加第三道水(可加开水),待茶煮沸1~2min后才开始饮用。这种茶苦涩味全无,喝了以后不影响睡眠,有益于身体健康。既可在家煮饮,也可在山上地里边干活边煮饮,用以解渴。
生嚼茶
生嚼茶是在没有煮茶泡茶的条件下用茶解渴、提神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式。
过去佤族人民在外劳作或上山打猎、砍柴时,由于不方便携带煮茶、饮茶的器具;或野外不具备煮茶、泡茶的条件;所以就取少量干茶或鲜叶放入口中细嚼,吸食茶汁,到最后连茶渣一起吞食。这种饮茶方法既简便,又能起到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作用,且苦中回甘,与嚼橄榄相似。
烤茶
烤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式,佤族烤茶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土罐烤茶。佤族烤茶一般是将茶树新梢采摘回来后,加工成晒青绿毛茶,然后用专用器具在炭火上烘烤,待茶烤好后放入土罐中冲入开水即可饮用或冲入开水后煮5~6min再饮。这种茶焦香味浓,饮后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大振。
竹筒茶
竹筒茶,佤语叫“茶络克”。分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将鲜叶炒黄,到八成干时就立即塞进竹筒内,封紧筒口,随用随取,茶叶一直保鲜。第二种是以新鲜的青竹为具,一端去除竹节,另一端保留。将新采摘的茶青放入竹筒,置于火上烧烤,茶青在高温中受竹气蒸熏,产生一种特殊的清香,然后注入开水,再煮2~3min后即可饮用。制作过程中如果加入少量食盐,滋味更好。此种竹筒茶竹香茶香混合,香味馥郁,滋味醇和,饮用后可以止渴解乏、祛热解暑、清心醒脑、明目化滞。
板茶
板茶(饼茶)是一种工艺茶。最早盛产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丙村。因其形状像石板、木板而得名。其制作程序和方式与竹筒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将蒸湿或焯湿的茶叶装入麻布口袋里,拧紧袋口后用绳子拴紧,再用石磨或石板压平,待水流干固结成板块后再拿出来晒干,晒干后即成板茶。饮用时先用刀或竹片切一块板茶,然后放入土罐中熬煮,待茶汤沸腾、茶香扑鼻时便可饮用。
茶胶
茶胶,佤语叫“茶咔” ,“咔”即熬的意思。熬茶胶的程序是:将老茶叶与茶花按一定比例同锅煎熬,待茶水已有一定的浓度时将水滤出;再加水煎熬,再滤水,可视茶叶和茶花的量三熬三滤或四熬四滤。之后,将滤出的所有茶汁混合,用文火煮成稀胶状后倒入器皿晾干,使之凝固成干胶状,再把干茶胶装入竹筒内保存。上山劳动,出远门不便携带茶具时,可取少量茶胶含在嘴里,待茶胶融化后再饮几口泉水,食用茶胶不仅能起到清热解渴的作用,而且有清香回甜之美感,深受佤族人民喜爱。
盐咸茶
盐咸茶一般是人们携带到山上或地里饮用的茶。人们吃好了饭,出工前煮一罐浓茶,在浓茶里放入适量食盐。有的在家里喝足,整天不渴;有的背到山上适时饮用。佤族人认为这是解渴的最佳方法,因此有人称之为“解渴茶”。
过夜茶
人们一般不喝过夜茶,但佤族人却认为过夜茶可以喝,而且采取独特的方法经常喝。其饮用方法是:当人们头天煮一罐茶只喝过第一道,第二、三道还来不及喝时,丢掉觉得可惜,于是就把茶罐里的水滤干,将茶渣留在罐内盖好。第二天要喝时,重新注入冷水煮沸可继续饮用,茶味依旧不变。佤族的过夜茶不仅对身体无害,而且体现了佤族人民勤俭持家、善于节约的传统美德。
END
用科学解读
听数字说话
【版权声明】
文字来自数字云茶
图片来自今日头条正版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