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心人艺(人艺七十茶正酽)

作者:阿斌 更新时间:2022-11-14 12:15 阅读:381

茶,从神农时期之始,那一缕清香就一直氤氲至今。就在这或淡、或郁、或香、或醇等等气息中,制茶人与品茶人有了说不完的话题,说产地、道茶品、谈茶艺、话茶趣。茶,风雅翩翩。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这,记载于陆羽《茶经》茶之源的章节中。实则茶众山皆有,《屏南县志》载曰“茶之属,各山皆有,或似武夷,或似松罗,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确实如是,屏南地处亚热带区位,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全县平均海拔830米,属高山气候区,又处于鹫峰山脉中段,境内山峦叠嶂,群峰耸峙,满野的翠绿;深深溪谷,潺潺溪流,清冽的流泉,沟壑纵横,溪流遍布,这就形成了山多通风好、林多野味足、溪多水丰沛、雾多润肥厚、气多茶色清。茶产于此,就是得天独厚。历史上北苑贡茶的外山小种,大片茶区就在屏南。


茶青为本,茶艺为成。制茶工艺如画龙点睛之笔,于是制茶工艺将决定茶的品位高低。


林世富,1963年出生于屏南山村,我相信他和许多山里小孩一样嚼过茶青,喝着大碗茶长大。虽说此中对茶只知其味,饮之解渴。可后来他就读于宁德地区农业学校茶叶专业。那时候的他,心中有了茶理,有了制茶经历,1984年毕业后,他根植于屏南这片丰饶的土地,开始潜心对屏南不同品种茶叶进行工艺技术试验研究。他先于屏南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工作,后从代溪大坪山茶场到棠口山峰茶场,又辗转于熙岭管洋茶场,屏南的每一座茶山都留下他的足迹。他朝夕与茶相处中,茶汤入口,化作一滴滴汗水滴落于一棵棵茶树,一路走来与茶香同行。


他懂得一位茶人不仅要深谙制作工艺,还要懂得种茶、采茶的门道,38年来他用本心与茶沟通,交流,坚守着传统制茶工艺,从采茶之始到包装结束,一道一道工序急不得也慢不得,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刚开始时他参照从学校里学来的专业知识参与实践,拿着笔记本记录每次制作经过,将制茶结果的优与劣,反复比对,查找原因。时光悄然流逝,他制茶的技艺也在不断改良、提高、娴熟。后来凭着经验,凭着感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把控,现在他与茶已融为一体,血脉里流淌着茶的基因,心通古脉,神会茶意,38年来,经他手的茶叶不知道有多少,他总是说:因缘注定茶业就是他的事业,因缘和合,制茶过程全凭一个“悟”字。


他从古法中悟,从操作中悟,他说: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三之造”中就讲到,制茶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七道工序,但这只是程序,技术也就是在这些程序的时间准确,温效掌控。就如这采之,老茶农就说过“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根草”,时效的掌握是何等的重要。特别优异品质的高档茶常是在连续晴天2天以上,且昼夜温差大的日子里采收的芽叶制作,这些真是时不我待。再说,萎凋,这是制茶中重要的一个程序,制作高品质的红茶,一定要日光萎凋,其中还得根据茶青的品质、即时气候情况,掌握晾青时间与翻青的次数,眼观其色、手触其感、鼻闻其香,根据是否保持“三绿”特色,来断定是否下架。


茶青下架便进入第三程序——揉捻,传统做法是由人工反复揉成,用力与揉时掌握轻、重、缓、急相结合。观形察色,闻香而定茶坯是否制成。对环境的温度高低、空气的干湿度等都十分讲究。揉捻达到外形毫锋显露紧秀。发酵也一样适可为此,末酵无香,过之不及,这些我历经了多次失败,才渐渐悟道。


林世富悟性高,还体现在他能根据茶青产地,而定制作工艺和生产茶品。他说屏南地理与气候条件适合种梅占,且梅占制作成品,品质更佳。他不但善悟,还敢于创新,在茶叶烘焙这个程序里,他为了求效、求量,改变了传统的炭火,且放弃烘干电热灶,而改进香菇脱水灶为烘干灶,保持有炭火味同时,又增加烘干的量。


有茶人,有质地好的茶青,这是出名茶、出品牌的两大元素。屏南县政府决心打造一个屏南公共品牌的岩头云雾茶时,他信心十足,他指导采茶青,发挥出他的生产工艺,精心制作,2017年屏南县茶叶技术推广站选送的“岩头云雾小种红茶”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荣获特等奖。2019年屏南小种牌红茶与岩头云雾绿茶获最高等级五星评价。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屏南岩头云雾牌白茶进行了评价,达到五星名茶品质标准。


都说喝茶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是“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暗合其中,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而于制茶人而言,则是初心如处,借茶的朴实、收敛、平和、静美的秉性飘香而现。


岩头云雾牌茗茶,长于天地,叶沐天光雨露,根吸地气泉水。一声雷,一阵春风,一夜霜,一场冰雪,既是茶的滋养又是对茶的考验。林世富38年的制茶历程,一样历经风风雨雨,与茶同行,与名茶一样成名,如今他成了一个成熟又有成就的茶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