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在看完《茶馆》之后,很想写下一些东西,然而思来想去,也只在微博留下一句:看完《茶馆》,思绪万千,最后那一幕,真的是最后了。
那是19世纪末的老北京街道,大清气数将尽,皇室贵族尚且不能自保,平民老百姓更是被生存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到处一片萧条景象。然而,老北京街头的一家茶馆却生意兴隆,门前很是热闹。
它就是老舍书中的“裕泰大茶馆”。
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双脚踏进掌柜王利发撑起的这家茶馆,慢悠悠喝一杯茶,在“莫谈国事”的年代,用自己的经历,品味茶种滋味,人间百态一壶茶,尽在其中。
有人身强力壮,如唐铁嘴,却自甘堕落,像是煮沸的第一道茶,茶汤一片浑浊,自是喝不得。
唐铁嘴正值壮年,却邋里邋遢,没个正经事干,最喜欢的莫过于抽着烟斗,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在这世风日下的时代纸醉金迷。穿着粗布衣衫来茶馆,他也是坑蒙拐骗,靠给人算一卦白吃白喝。
掌柜看不下去,也曾劝他是时候找个活干了,也曾劝他大烟趁早戒了吧。然而,他听不进去,转身又沉浸在洋烟中无法自拔。最后,他的结局也像极了这第一道茶,浑浑噩噩中去了黄泉。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这是杨绛先生留下的文字。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的,何况是在衰落的清末,更是朝不保夕,比这茶汤要苦得多。然而,你如果选择束手就擒,对生活投降,就只能被淘汰。
抬起头,你会发现对面风光无限好。
有人看似精于算计,就像茶馆掌柜王利发,在其他茶馆纷纷倒闭关门时,他经营的裕泰大茶馆却依旧坚挺,其实这个“顺民”也有自己的坚持和抗争,像极了第二道茶,苦涩中透着清明。
他在困境中接受了父亲留下的裕泰大茶馆,靠左右逢源的高情商,硬是让茶馆在这乱世屹立不倒。
经营茶馆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要面对刘麻子、唐铁嘴这样的流氓混混,虽不待见,也不会硬生生赶他们走;面对巡警时常来电催交干粮,他也苦恼万分,但为了活下去,他同样舍得下面子。
每次,王利发都会双手奉上钱,打着感情牌斡旋,每每都给自己整得精疲力尽,但至少命保住了,茶馆也保住了。
后来,大清终究还是倒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老北京街道的茶馆渐渐都没了,只有他的茶馆,成了这寒冬里的最后一片树叶。
时代变了,不能“与时俱进”,结局只有被淘汰。王利发知道,他这时候依旧是个“小顺民”,忙着改变,忙着变革,茶馆也跟着变了,从最开始瓜子、茶水营生,后来增加了住宿,连广告都跟着换了。不管心里愿不愿意,他都得这样做。
然而,茶馆得以延续,他也得以继续在这乱世中讨生活。
人生就是这样,布满了荆棘,我们能做的,只有从那些荆棘上跨过去。熬过生活的至暗时刻,黎明才有可能到来,不是吗?
有人的经历像是坐上了一趟过山车,却依旧带着侠骨柔情,豪爽中不乏爱国情怀。他就是常四爷,他的一生就好像茶味过了苦涩,剩下的只有甘甜。
常四爷是大清“旗人”。清朝辉煌时,他跟着辉煌,如今清朝日薄西山,他的身份也跟着一落千丈。但相比于穷困到卖儿卖女的老百姓,常四爷还是靠自己仅存的微光,照亮着这些“小人物”。
他是茶馆的常客,也是茶馆的贵人,是掌柜王利发鞠躬双手奉茶的对象。然而,他也是真爱国,见不得人间疾苦,他在茶馆人都厌烦这对穷苦母女时,硬是买来两碗面给她们吃,尽管他自己也很艰难。
在大清覆灭时,常四爷喊出那句“大清要亡了”,几多无奈,几多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时候,他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去,干着力气活,却也在茶馆重新整改后,第一时间给王利发送去东西,解了王利发的燃眉之急。
锦上添花多常见,雪中送炭有几人?而常四爷就是这个样子的。看着同为“旗人”的老伙伴松二爷活活饿死。不管松二爷生前如何,他都见不得老伙伴连最后的体面都不能够,硬是化缘一副木棺,让松二爷入了土。
苦难于人,都不好过。有的人得过且过,自愿沉沦;有人明明顾自己都不能够,却见不得他人苦。人生起起伏伏,如水中茶叶漂浮不定,但可以自己选择一种人生滋味,留给自己和后人去品。
有的人镜头少,做的事却不渺小,他仿佛呈现了茶中千重味,让人无限怜爱,甚是怜惜。他是秦二爷,茶馆里的实业救国者。
秦二爷也是茶馆的常客,没人敢惹,也没人能理解。常四爷只是施舍穷人一碗面,却被人理解,因为这是生活中的小事,俗事。他也爱国,但多少是含蓄了些。秦二爷实业救国四十载,他是真爱这个国家,希望国家能够好。国家好了,百姓也就好过了。
尽管老舍先生对他的介绍寥寥数语,却也足够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回到现实,他终究是被舍弃了,他用四十年的心血,竭尽全力救治这个病危的国家,到最后,一夕之间,什么都没了,他终究是错付了……
四十年前,秦二爷还是个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他从这个小酒馆出发,找寻救国救民之路;四十年后,他又回到了这个小酒馆。半生过去,他从“家大业大”回到“破败不堪”的境地。
在小酒馆里,他也只能自嘲,说自己是个天生笨蛋,拿着钱就不该如此不知好歹,就该吃喝玩乐,才不至于最后只剩下这么点东西。
他的自嘲里,我不能感同身受,却也深感悲凉。他的悲痛、失望、绝望,都让人泪水夺眶。他的一生,就像这茶,从污浊的第一道茶中逃离,逃向略带苦涩的第二道茶,忙着救国,忙着帮百姓逃离苦海;我想他是有过茶中甘甜滋味的,只是过于短暂。
最后,他的厂子没了,就像这茶终究是没了滋味,要被倒掉,他也是被舍弃了,各种挣扎都无济于事。
结局,三个老人齐聚茶馆,秦二爷、王利发和常四爷。“顺民”王利发,顺了大半辈子,只想保着一家老小,活着就好,却落得个孤苦伶仃,连茶馆也要没了。常四爷没有抱怨,没有牢骚,到底是“贵人”,有气节,他只觉得自己怎样无所谓,只盼着国家不再受欺负。大清的那些年,他是一直看着的,他不希望再重演悲剧。
再来一壶茶,管他是什么滋味,三人喝就是了。茶没了,人老了,是时候告别了。这时,常四爷从篮子里拿出一沓纸钱,这些是他捡来的。老伙伴们都去了,他们三个这一别,也是永别,到时候估计连个祭奠自己的人也没了,就当是提前祭奠吧。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在祭奠这个黑暗动荡的年代呢。
在时代的潮涌波云诡谲中,生活的底色就是这样吧。不管怎样,每个人都得干了这碗茶,才能出发,至于选什么样的路,取决于你怎么泡这碗茶。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