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写文章不只是文化活儿,也是商业活儿,艺术家就像艺人明星一样,也是要造其作品吃饭的,这样书画家的作品自然是有市场价的。
从古代农耕社会,直到现今商品社会,一直都是如此。古时圣贤文人,在做人为官方面,可以清廉,但是在出售文化作品方面,由于是其劳动所得,所以那就可以毫不客气了。
比如曾做过官员的郑板桥,他写的对联,开价两千两银子,倘若对方只给一半钱,那他就写一半,真正的按酬出工啊。
唐代时,有位皇甫湜。他当时任职洛阳,已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此时名相裴度在洛阳任职,裴平定了淮西叛乱,朝廷赏赐金银财宝很多,裴度信佛,便重修“福先寺”。要修庙,便得请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雕刻在石碑上。而这碑文,就请皇甫湜来写。
皇甫写好后,裴度看了文章,直是赞叹,真奇才也!立马叫人以一千钱为酬劳。谁知,万万没想到皇甫湜对稿酬并不满意,他当场撕毁了裴度的信,扔在地上,并要求每字三匹绢,碑文共计得三千多字,半毛也不能少。
而身为大官的裴度,却对此并不计较,他按照一个字三匹绢的价格重新开了稿酬,而需要支付的绢,有九千多匹。那会儿支付方式落后,又不能刷卡或转账,只得动用大量的人来搬稿酬,随从有担的,有挑的,还有用大车小车推的,洛阳整条街上全是帮皇甫湜搬稿酬的人,引得无数观者觊觎不已。
其实,别说那时,即便当下,也有不少艺术家对价格是斤斤计较,不过,那不是钱的事,还有名声的问题,也就是身份的问题。
对于真正的艺术大家来说,满腹经纶换来优势生存的资本也是应该的,这不仅是对文化产品的尊重,更是对画家人格的尊重。
有人说艺术无价。现实里确实如此,它没有统一标准。
而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尊重,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意识,毕竟每个人层面不同,价值观不同,有人愿意买房,因为可以升值;有人愿意买玉石翡翠,因为可以升值;有人愿意买画,因为不管这个画家是否有名,你今天买这幅画的价钱,多年后将再也买不到。
所以,随着书画家的年龄越来越大,绘画水平越来越高,相对的身体越来越差,时间越来越少,能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少,自然价格会越来越高。
就如唱戏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行每业都有咱们看不到的艰辛,有时你只看到一幅画,可这幅画背后的辛酸付出你又能了解多少呢?
爱情需要人间烟火,艺术家也需要人间烟火。艺术家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艺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金钱与物质的丰足。
只有当社会上人人都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作品时,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与发展。艺术滋养生活,真的一点不假。人活着,毕竟还是要讲究点情趣,讲究点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