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赏析

作者:茶贵人头条号 更新时间:2022-11-22 02:39 阅读:354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赏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赏析】


此诗又叫《七碗茶歌》,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诗人收到友人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自唐代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茶家诗人咏到茶叶,仍屡屡吟及,称得上千古绝唱。


作者卢仝(775?—835),唐代,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年轻时隐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穷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为宦官所害。其诗对当时腐败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被尊称为”茶仙“。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孟谏议派遣军将送来信件和新茶,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感叹像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微讽中也有自嘲。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反关柴门,家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诗人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一饮到七饮,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历经一场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茶的功效和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段转入为苍生请命,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由此可知诗人写这首诗的本意,并不仅仅是夸说茶的神功奇趣,而是蕴藏了对茶农的深刻同情。


《七碗茶歌》的问世,对于传播饮茶的好处,使饮茶的风气普及到民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人认为唐朝茶业上影响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的《茶经》、卢仝的《七碗茶歌》和赵赞的“茶禁”(对茶征税)。


《七碗茶歌》传到日本后,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自宋以来,出现大量以“卢仝”“玉川子”为题的诗句,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梅尧臣)、“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山中日日试新茶,君合前身老玉川”(陈继儒),而以卢仝为题的书画更是画家们喜爱的素材,宋代钱选、刘松年,明代唐寅、陈洪绶均有《卢仝烹茶图》画作,另一画家丁云鹏也作有《玉川烹茶图》。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