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一年(1886年),英国人克拉克所写《贵州省和云南省》书中记载:“著名的普洱茶产自倚邦的茶山……当时有许多江西人、湖南人来往倚邦买卖,每年都有大量的货物从倚邦运往缅甸,大量茶叶在仰光、掸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锡金。”
倚邦古茶山,古六大茶山之首,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最北部象明乡,东接易武古茶山,南连蛮砖古茶山,西临革登古茶山,山险路绕。
象明二字,分别取于野象山和孔明山,途径野象山若运气不错,还能见到野象隐现丛林。
明代初期,傣族、哈尼族、彝族、布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开始在倚邦居住种茶,彼时倚邦茶山茶园成片。倚邦茶区内,海拔差异大,最高处山神庙1950米,最低处磨者河于小黑江交汇之处仅有565米,360平方千米的面积,几乎都是高山。
东方印象寻茶组驱车赶至倚邦,在某不知名山头,小歇片刻,驻足山巅,山压山,树挤树,天青拢浮云,极目无穷不外如此。
人们总是猎奇,向来追求珍稀。
倚邦茶有大小叶种之分。大叶本地种,中小叶茶树,或是巴人、江西茶人自滇域之外,带过来种植。
曼松位于古六大茶山的倚邦茶山内,在明、清两朝时期,专供宫廷使用。据说,当年远在京城的皇帝老儿,喝了山高水远的曼松都为之倾倒。
而猫耳朵,倚邦小叶种中精品中的精品,贵且少,独一份。
鲜叶呈椭圆偏三角形,大开面小叶片,可可爱爱,像成人的指甲盖儿大小,才有了“猫耳朵”这个画面感极强的名字。
于是,众多资深茶客万山奔袭,为一口猫耳朵鲜叶的绝佳滋味,倒也合理。
亦有大咖依倚邦重山建竹宿,山野粗茂,天高地阔,山风猎猎,松涛阵阵,曲径有幽,泉流叮当。一幅见山还是山,重楼过处藏于野的逍遥。
初制所就建在古茶园旁边,森林里采出来的鲜叶,当天在初制所完成加工,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由老师傅亲自把控,茶友喝到的每一杯古树,都是纯正原味的正山原料。一品茶香,为远道而来的茶友还原心之安宁。
黄昏将至,主家带领,一行人穿越泥泞与古老的丛林,去拜访大黑森林猫耳朵古茶树。青苔盖着滑石,走走停停,腐殖的土壤与古树落叶在脚下形成绵软的脚感,老树横陈,布谷在叫,藤条微荡,阳光穿透层层树叶,淅淅沥沥的洒下来。人是恍惚的,不知今夕何夕。
路有笑谈,中国人的生命基因中,藏着茶的片段,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远古的召唤,吸引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炎黄子孙,连着过去,也连着未来。
千年猫耳朵茶王树,巍巍然屹立在面前,已被围栏悉心保护起来,约莫数层楼高,在现存古茶树中都算少见。敬畏景仰,天黑前温柔的阳光为茶叶镀上一层金边,宁静安然,一切艰险,值得。
近观小叶种“猫耳朵”叶面,也不是所有都是椭圆形,但总有长相标准的,小巧精致,与猫咪耳朵确有几分神似。人在树前,树立人旁,历史尘烟,消失于对望。
自然是要在初制所享受正宗“猫耳朵”。
晒干后的“猫耳朵”玲珑小巧,芽头少茶毫银亮,有清新的甜香味,一捧托在手中,精巧自现。从鲜叶采摘的匀整度,萎凋时间的控制,铁锅杀青温度与时间的把控,手工揉捻的力度与程度,自然阳光直接晾晒的要求,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都明明白白呈现于手上的这一捧茶中。
一泡室香起,一饮香入喉。
满口细腻甜润撩拨。老茶客笑而不语,新茶客欣而坐起,这便是猫耳朵的魅力。
再一杯细品,汤色如蜜,味有原野兰香,紧随其后甜蜜花香,如晚风吹过,巧笑顾盼的女子。口感丰富,滑而不腻,清新宜人又极具层次。春日浪漫,茶山厚重,在一饮一念之间,一一盛放。
无论是猫耳朵柔美,还是曼松的淡然稠厚,在时间的叠加里,愈显倚邦万重山境生命之美。
都往人海去,而谁在山林
总有人在深山
春光尽享,吟啸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