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自古有说不完风流,有说不完的美景,还有说不完的美人。
在文人笔下,在诗人句子里,江南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那么,在画家的墨宝里呢?江南又是什么样子呢?
近代艺术大师吴冠中,他笔下的江南人家,真正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美,与乡土气息。
吴大师回忆起江南时说,“水乡哺育了我的童年,我画过水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画里流露了乡情,更体现了我对形式美的追求。”
在大师看来,“小桥流水人家”之所以诱人,是由于其结构完美:小桥——大弧线,流水——长长的细曲线,人家——黑与白的块面。块面、弧线与曲线的搭配组合,构成了多样变化的画面。
可以说,江南有着太多的标签,有着太多的风景,有着太多的文人趣事,真的是画不尽的江南啊!
试想想,“江南人家”“水上人家”“鲁迅故乡”“鲁迅乡土”……画题大都近似,但画面的情调却又千变万化,形式成了每幅画的主角,各具特色,而题目仅仅标志著水乡而已。
当然了,同样的风景,在不同画家的笔下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吴冠中先生的笔下,他的水乡给人的不仅仅是美,还有说不完的诗意。你看,他的水乡画面大都偏于小幅,往往选取村头一角或临流故宅之类,更穿插桃柳数枝,易引人入胜。
后来,吴大师又喜欢上表现大规模的江南村落,黑白块面之构成倒有点近乎立体派早期的探索。
他曾以“吴家庄”命名这类作品,因为那只属于他个人创造的村庄。或许是想象出来的,它其实并不存在,或确切地说,它曾在吴冠中先生心目中存在过。
酒香不怕巷子深。
江南的小巷,吴大师也非常喜欢。或许出于两个缘由:一是多样形体挤在窄巷里,万象浓缩,构成丰富的画图;二是小巷与外界隔离,躲进小巷成一统,小巷呈现独特的身段体态美。从形式构成的角度看,惊险的长江三峡与区区小巷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吴冠中在文章里写道:这静巷冷清清,隔绝外界自成一统,似乎空无所有,却含蕴著形式美感之微妙节奏,低音吐柔情。缓慢的“弧”与“曲”是画面主调,墙头、墙脚、左方远处的山墙、墙里伸出的树枝,都参与了弧与曲合唱,严肃认真,绝不让走调。一片弧曲腔中镶嵌进来小小的黑方块,正方的、长方的小小黑色浓缩之块块,在行人眼里,它们不过是墙上全不起眼的洞或远处几个窗,但在这小巷的绘画天地里,她们对照全局的弧与曲,平衡整个画面大量的白。如果秤的一头是许多弧曲枝条,是大块大块的白,那么这几个小小的、方的、墨黑的秤锤恰好使秤获得平衡。
这些小巷大都在吴冠中先生的故乡宜兴,他数次返回故乡,找到这些安然无恙的小巷,从巷口到巷里出出进进往返组织画面,用自己的眼吻故乡的墙,自己的脚印留在小石子路上。
吴老说:“回家乡,总想找寻古老的遗迹,因老遗迹是自己童年熟悉的,童年以前就存在,是爷爷奶奶们的同代人。我住进宜兴县的招待所,在食堂的背面,发现了这堵老墙,悄悄去画,避免别人疑心画这破墙也许别有用心,惹麻烦,那是1981年,余悸犹存。”
吴冠中爱画老墙,画过一道道砖缝裂得开开的墙,纵横的线像筋,像根;画过长满青苔的潮湿的墙面;画过像农家孩子长年不洗脸的“肮脏”的墙面。
因为这些老墙暴露出一块块砖,像人暴露了自己的肌肉与筋骨。暴露真实往往扣人心弦,但真实未必就是美。可这堵墙是美的,美在其砖的排列,简单的几何排列构成无限丰富的形式感……
画家喜欢观察,有着丰富的洞察力。
在吴大师看来,中国绘画中讲气韵,那韵其实是“虚”,是具遮掩作用的,正如诗不肯露,包含著“藏”的手法吧,对有心人不必多言。
那一堵老墙,别人也不注意它,视而不见。可它只在吴冠中的画面中矗立著,傲视新房。
正如画者所说:因它确乎经历了漫长艰苦岁月的考验,要永存千古!
当然,实体可能经历时间的冲洗会不复存在,而留在艺术上的墨宝却会永远留存。这可能也是笔墨丹青的妙处吧。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遇见诗书画”公众号,
诗书画兴趣交流可添加小编wx:zuojiame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