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一下香精茶。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生产茶叶不允许使用 任何食品添加剂 ,也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茶叶。 香精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随着茶叶市场的蒸蒸日上,不少人对奇特的香味的追求,有些商家为了牟取利益,制作出独特“吸引人”的茶香,不惜在茶叶上“动手脚”,添加香精。
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因为一款茶能做出比较独特的香气其实并不容易,比如拿岩茶举例,虎啸岩肉桂在众多茶客口中是有明显花香和果香,这个果香也清晰地明指是蜜桃香,但如果不是虎啸岩的肉桂茶树而是别的产区的拿来冒充这款茶(不为别的,就是利,虎肉贵),怎么样才能让人清晰地喝出来它的特征?没有比香精效果来得更快的了。
总成本确实比原产区的原料茶便宜。
还有的不法商家为了牟取利益,会将质量较差的陈茶或残茶, 加入香精和色素进行翻新,让茶叶散发出诱人的茶香, 与正常茶叶相比,不觉得有任何问题。
上网查一查,你就会知道,香精的价格了。
我是随便搜了一下哈 有很多人不懂,或者没喝过这种茶,根本不知道这茶啥味道,真正的茶香是怎样的,所以买来喝就第一印象很深刻,比如我有很多客人第一次来找我就说 “我之前喝了一款金骏眉,特别香特别甜,你有没有?”
没有,正山小种主流是用菜茶制作,真正金骏眉没有特别香特别甜,顶多算清香清甜型的(跟大红袍对比),滋味也相对是比较绵柔的,因为菜茶的品种就决定了它的成品茶本身的香气并不会太夸张,实际上关外的品种茶,比如雀舌,奇兰,金牡丹,105做的“正山小种”、“金骏眉”往往比真的正山小种和金骏眉要香的多的多。(正宗正山小种甜度比较好,所以冒充的也有加白糖的)。
总之,从成本也好,香气也好,香精比原料茶本身呈现的特征来得明显的多。
如何区分香精茶
1、闻干香
原料茶香气馥郁,闻起来会有自然的清香,即使闻的时间较长也只会叫人爱不释手,绝不会让人感到不适。
而添加了香精的茶, 干茶的香气会闻着不自然,气味浓烈刺鼻,长时间闻了会觉得不舒适,因此通过闻干茶可以辨别出香精茶。
2、闻茶汤
平时泡茶时,我们要用沸水才能将茶叶的香气冲出来,而香精茶在较低的水温下,亦能散发出高扬的香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较低温度的水冲出的茶汤的香味,来辨别香精茶。泡茶时,你可以观察每一泡茶汤的香气有怎样的变化, 正常的茶汤在前三泡的香气都属最佳状态,而香精茶的香气到了第三泡就明显的变淡了,香气变得单薄。如果喝茶发生这一状况,你就要质疑这茶的真实身份了。
3、隔夜观察茶渍
喝完茶后,不要急着把叶底倒掉, 将其浸泡隔夜查看叶底的变化,如果茶渍的颜色呈现,浅黄、深黄、橘黄等黄橙色系列,则这泡茶多半可以断定是安全的了。
但是如果看见茶渍呈现浅绿、深绿、墨绿这些其他颜色,那么你就要注意了,这道茶可能就含有添加剂了。
茶汤是桐木关的金骏眉,是金黄透亮的;茶芽是菜茶,采摘标准是银骏眉
并不是只有乌龙茶和正山小种、花茶这种现象严重,就连工艺颇为简单的绿茶、白茶也是存在这种现象的,添加糖精(加甜)、色素(加色)、石膏粉(加糯)、蜡(加粘稠感)、面粉(粘稠感)、糯米香(沱茶)等等。
这其实还是印证那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还有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没有哪个商家是做慈善的,大家都要恰饭。
然后说回“洗茶”这个问题 关于茶叶的第一泡水有没有必要倒掉,一直存在各种争议,个人觉得是没有太大的意义。
自己从事茶叶加工领域将近十年的时间(大红袍和正山小种),我们自己在喝自己做的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时候基本都是从第一泡喝起,正常不会倒了。甚至我们会把第一泡留起来,放到最后来喝,品尝下冷汤的滋味,而且这样的做法还有一个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说法— 回魂汤。
倒掉第一泡茶汤的有一个说法是: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不能用像洗瓜果一般清洗它,所以许多人就用头道茶来“洗”农残。
其实现在主流的茶叶农残应该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尤其是生态比较好的产区茶叶,比如桐木的正山小种,几乎是野化生产的状态,根本就不存在农残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如果有农残,那么洗茶能洗掉农残么?很遗憾的告诉你,洗茶对农残降低几乎没有作用。在国家标准里的25种农药大部分是脂溶性的,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哪怕是开水冲泡,能溶解在水里被冲洗掉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要太天真。
老板告知“茶很干净,不用洗茶”,有可能的像花茶、白茶这种以本身状态呈现的茶品,或者是绿茶、白茶、黄茶。对于它们来说,本身的滋味就相对寡淡,所以不必将头道茶倒掉,特别像一些名优绿茶,茶叶最美的香气与鲜爽感全在第一泡茶汤里。
如果是熟茶(乌龙、普洱之类),第一泡喝不喝倒是不会影响后面的品饮,只是倒掉有些许可惜;如果是花茶、绿茶,滋味就在前几泡里,第一泡“洗”了,就真的心碎了。
不要购买“三无”的茶,要买一定要买包装上一定要明确有生产信息、生产标准等等信息的。
没有哪家正规的茶企会去搞“香精茶”来搞坏自己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