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选茗十分讲究,它是茶的品质优劣加上艺术想象的结果。名茶不仅论其质量,而且结合产地、形状,起些美妙的名字。唐人对此已十分注意,如在《茶经,八之出》中,陆羽对各地所产茶叶以次第列出品位。不过,应当指出,唐人泡品还比较务实,而不像后来的浮华……如到宋代,贡茶搞什么龙团、凤饼,目的已不光在饮茶,而是把茶制品变成了清玩。
好茶需有好水,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酒一样重要。对水的鉴赏是唐人的重要贡献。陆羽在《茶经》中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所谓“乳泉石池”之水,即现代所说矿泉水,古人在实践中已发现其对人体有益。江中之水,取于人烟稀少的地方,则必然少污染。总之,陆羽强调水质的清洁,强调以活水煮茶。
煮茶的技艺是唐人的创造。陆羽曾论煮茶之“三沸”:热气初升,水面气泡如鱼睛微露,谓之一沸。古人煮茶喜加姜、盐等佐料,一沸便可加盐,舀出一碗尝其味。水面波浪翻腾,谓之二沸,是品饮的最佳时刻。三沸之后,便认为是老汤而不堪饮了。煮茶生沫,初如枣花,如青萍,如浮云;沸腾时则如冬日积雪。现代科学证明,煮茶时间过长会使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炭等气体散逸,不利于高分子蛋白和氦基酸分解。唐人论火候甚有道理。后来,唐人苏膨又著《一卜六汤品》,专论火候,进一步阐发了这个道理。唐人还把煮茶过程艺术化,对茶沫、茶花、汤色用最美妙的词句来形容。使你在饮茶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物质效益,而且精神愉悦,进入诗一般的意境。这正一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饮茶既是精神享受,器具必然也向艺术化方向发展。一般说,只有在社会安宁、经济生活比较丰富的时期,物质生活的艺术化方有可能。唐朝中期逢遇开元盛世,不仅朝廷库藏充足,“小邑犹藏万家食”,起码中上层生活较稳定,所以有闲情雅致。陆羽曾列煮茶、饮茶二十四具,其器具并不奢华,但强调什么样的环境应有什么样的器具。如在郊野寺庙,或在深山茶地,大家亲手采摘,新茗及时蒸造,器具自然酌减。或在松林山石之间,诸器可置石上,“列具”便可省去。或临甘泉清溪,盛水器具又可减略。“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可见,陆羽重视的是因地制宜。不仅要饮茶,还要懂茶的知识,所以陆羽主张以茶画来增强意境、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