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山水茶社,我是杨自清。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前茶。本来想不深不浅地聊一聊明前茶的特点,折腾了一晚上录了十几次总是觉得意犹未尽,索性就一吐为快,说一说明前茶作为市场眼中的茶叶翘楚,他的真实样子是什么样的。本期篇幅较长,全是干货,希望真正感兴趣的朋友能认真听完。
提到明前茶,很多不喝茶的朋友都先想到一个字,贵。其次才是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仔细说道说道明前茶为什么贵,又为什么好,到底有多好,又好在哪里。
先从概念说起。
明前茶,顾名思义就是清明节气之前采摘制作的茶叶。这个时期茶树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茶树出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明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主要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明前茶主要的品类是绿茶及少量的红茶,而像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不存在明前茶。
在江南茶区,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此时的芽质比较好。
茶的品质与气候、光照、生长环境密切相关。茶树经过了一个秋冬的蕴育,加上足够的冬眠时间,春天萌发的第一批新芽,无虫害,无残留农药,内存品质却极好,所含的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儿茶素等含量较高,所以明前茶口感好,耐泡,营养丰富。
以上言论是全中国的茶商最擅长也最喜欢的一套说辞。为“明前茶贵如金”做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科学解释,理论支撑非常完善。
但我今天要说的明前茶,是当今中国茶叶市场现实状态中的明前茶。实际上中国各大绿茶产区的绝大多数明前茶包括大牌大厂的明前茶口感不如雨前茶,外形上可能会好些,但论口感并不讨真茶客的喜欢。
不相信你可以问问你所在的茶区的中老年茶客,一大半人可能会斩钉截铁地说:明前茶有什么好喝的,淡而无味。
习惯喝绿茶的老茶客最喜欢的就是谷雨节气前一周左右的好天气里的茶叶,香高醇厚耐泡。
至于为什么?我就不谈那些虚无缥缈的外形和营养物质了,追本溯源,直接讲一讲茶树品种。
生长年限20年以内的绿茶茶树,明前茶不如雨前茶,因为相对于茶树的寿命,20年以内的茶树还处于幼年期,就算内质再丰富也丰富不到哪里去。
而这事实上是目前国内茶行业的现状,老茶树产量低,出芽晚,为了追求茶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大部分茶区规模性地推掉老茶树,推广种植实验室新品种和嫁接种,比如说新品种培育茶树每年的三月初就可以开采,而高山茶、老茶树品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体种三月底才可以开始采摘,最少20天的时间差距,这20天全是明前茶,能抢采多少明前茶能创造多少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新品种与老品种相比,口感上确实有明显的差距。
家有老茶树茶园的朋友心里都清楚,每年春茶季早上就有客户守在家门口,晚上12点茶叶拿走,只有老茶树品种才有这种盛况。
下面,我们再聊一聊明前茶的历史渊源。
唐朝之前根本就没有明前茶雨前茶的概念区分,只要是当年采摘当年制作的茶叶就是好茶叶,就是新茶。到了唐宋两朝,唐朝盛行煮茶,什么茶适合煮,当然是大叶子的茶,很明显没有形成明前茶奢侈的概念。
而之所以采摘制作明前茶的主要原因是,农历三月初三在唐代是一个合并了上巳、寒食的节日,大约在清明前不远。宋后,上巳、寒食与清明节三合为一,大多数地方就只过清明了。
因而在过去,清明是一个茶叶采制节点。时人普遍认为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质量最佳。
自唐代起开始实行贡茶制度,专为皇家的清明祭祀和分赏所用。明前茶地位的上升主要应是受祭祀的影响。而在众多祭祀中,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就是清明祭祖大典。
唐代清明贡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在江苏宜兴等地,从路程上看,立春后采茶、制茶,一路舟车送到长安,正好可以赶上清明的祭祀活动。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很明确地说春贡是为了赶上清明宴,而这清明宴与清明祭祀是直接相关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清明成为茶叶生产中一个带有特异功能的日子。又因为祭祀与贡茶的关系,明前茶比普通的茶叶多了一个奢华的符号。
明前贡茶在宋代开始逐渐趋于奢侈。
作为宋茶代表的龙凤团茶,不仅寻常百姓喝不到,即使是朝廷官员乃至皇室成员,用茶也有明确规定。
有一年宋仁宗得了小团茶特别宝贝,赏赐中书省、枢密院的高官,居然只舍得“四人共赐一饼”!
皇帝舍不得以茶赏赐大臣,大臣们也就越发以茶为宝。即使是以欧阳修在朝中的地位,想得到一块龙凤团茶也很困难。
宋代的斗茶游戏风靡朝野,其中斗茶时最高级的茶就是出自北苑贡焙的明前茶,这对于民间茶叶消费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于是,到宋朝为止,明前茶已经成为集养廉、风雅、养生、养性、敬神、尊上、奢侈、审美等符号于一身的特殊消费品。
不过到了明朝,人们开始推崇雨前茶。
清明节后,谷雨节前采摘的茶,称为“雨前茶”。
雨前茶,带着春天浓烈的气息,胜在鲜爽,一口下去,内蕴十足,对口腔是更剧烈的拦击,回甘似波浪层层叠涌。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令各地贡茶“采芽以进”。
这是中国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唐宋以来团饼茶的文化突然从汉族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一起消失的当然还有团饼茶的生产工艺及品饮方法。
在唐宋时期,饮茶时都是连茶粉一起喝的,尤其是宋朝,茶汤中茶粉的用量比较多。这样的饮法,一定会觉得明前茶的味道比较甘美,而清明以后生产的茶味道就比较苦涩了。
明朝的芽茶则是放入杯中冲泡,只饮茶汤,不吃茶叶,早春的茶就会觉得味道偏淡。所以明朝人总是强调明前茶味欠足,而雨前茶味道恰到好处。
至于现代,人们喝“明前茶”,大多是为了尝鲜。
“清明”前开采的芽叶细嫩,所含的茶氨酸含量较高。茶氨酸,正是茶叶喝起来“鲜”的重要因子。明前茶的茶叶中,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而一些可溶性糖类和部分氨基酸含量较高,甜味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苦味,使得茶叶入口香高而味醇。
近200年来,中国的茶叶产区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毁茶种粮,一次是鸦片战争,一次是抗战时期。老茶树品种越来越少,这也是国家大力推广新品种茶树的原因之一吧。但是各个不同地区所推广的茶树品种基本上由当地的农林部门或者特色产业发展机构负责,又缺乏对当地土壤环境的科学检测,更不要谈茶树生长特性的地域性匹配,还有对本地茶叶生产制造的基本知识,所以推广了很多失败的新品种茶园基地。
以我所在的河南信阳茶叶产区为例,我所在的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作为信阳毛尖产区,曾经在90年代推广过一批福鼎白茶的茶树品种,我们本地俗称大白毫,福鼎白茶和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有本质上的区别,福鼎白茶过于丰富的芽头白毫做成白毫银针绝对是好茶,但是根本不适合信阳毛尖的高温杀青和揉捻工艺,导致制成的“毛尖茶”完全没有信阳毛尖的风味,一度被我们当地不认识福鼎白茶的茶农们视为怪胎。除此之外我们当地近些年还推广了很多乌牛早、龙井43#等示范性茶园,高山茶园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农田改造的台地茶,虽然所采鲜叶勉强可以按照传统工艺炒制成信阳毛尖。出芽早,芽头肥,产量高,基本符合当地茶农在经济利益方面的追求。但就茶叶品质而言,实在是不敢恭维。信阳毛尖素来以入口绵柔醇厚,回味甘甜为显著特点,但是这类茶树一来树龄小,二来海拔低,所炒制的茶叶口感与传统的群体种茶相去甚远。
另外,就我所在的河南信阳茶叶产区而言,我们和安徽六安同属于大别山区,属于长江以北茶叶产区,而且传统的核心产区以高山为主,即便是新品种茶树在清明节以前都没有出芽,根本达不到采摘标准,更不用说出芽较晚的老茶树品种了。所以,以我在信阳做茶这么些年的经验而言,如果有人抢先向你销售信阳地区明前高山茶,我只能呵呵一笑。如果有的话,我猜那一定是高山大棚茶园,我代表全行业竖大拇指以致敬。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明前茶的贵。
明前茶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般昂贵过,真正的价格暴涨和炒作还是进入2000年后的事情了。改革开放20年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追求一些生活用品的基本需求以上的享受了。伴随着文化领域的繁荣和进步,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开始富足起来。中国作为全世界茶叶种类最多,产区最优,产量最大的国家,各种历史名茶在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下复活,各类全新的名优茶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站了出来。伴随着茶叶市场的繁荣,各大茶商绞尽脑汁对产品进行标签化运作,市场细分也是越来越具体。明前茶作为有历史渊源的标签首当其冲进入市场被各种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凡是个喝过茶的人大概都看到过一组数据,平均每斤明前XX茶要采摘XX万个芽头炒制,以其难采凸显其珍贵,以其艰辛为其高价做背书。我从不否认这样的数据统计的意义,也不否认数据的真实性。但是大肆宣扬一个事实的动机如果是为了谋求利益我就要用另外一种眼光来审视宣传者的外衣了。祖国的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突飞猛进,各行各业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茶农选择了做茶农,就是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他们采茶制茶只是完成了他们基本从事的劳动,就好比选择了做一个作家就要每天写成千上万个汉字一样的。把一个劳动者的艰辛和努力呈现给大众并不是坏事,但是大部分茶商你们扪心自问你们的初衷到底是感恩茶农的艰辛付出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个各人心中有数。
我从不否认明前茶的昂贵,贵是个市场名词,必须要放在市场环境下讨论,售价贵是因为成本高,成本高是基于明前茶的稀缺性和采摘难度炒制难度而定的,但是一定要清楚一点的是明前茶的贵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雨前茶而言。而不是盲目的贵,而不是为了贵而贵。那么我们从茶叶生产角度来分析一下明前茶的价格。接下来所说的价格是市场主流量产茶园所能供给市场的量产茶叶而言,杠精请绕行。众所周知,绿茶的采摘成本、人力成本是六大茶类里最高的。而龙井茶是中国主流传统名茶中的翘楚,当仁不让的第一梯队。长三角地区的茶叶产区是中国历史名茶产区,茶叶无论是制作成本还是市场售价都是最高的。据我了解的2021年数据,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的可以达到量产级别的特级明前鲜叶收购价格按最高不超700元每市斤,做茶的老师傅都知道,早期鲜叶芽头全实心,产出率还是比较高的,按照三斤半到四斤鲜叶出一斤干茶来计算的话,每斤干茶的鲜叶成本也就,加上全手工的加工费,撑死也就三千出头。好,就算你是品牌大厂,加上你的品牌、包装、仓储、设备折旧,黑心点算一倍的利润,也不过5000+一斤吧?以上算法都已经算是极品的料子极品的加工了。那么市场上那些动辄八千几万的明前茶售价都是哪里来的,让我来告诉你。
没错,就是你们捧出来的。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镰刀这种东西,是因为这个世界上韭菜太多了。
接下来说一说明前茶的好。
明前茶的好,两个字可以概括,其一是贵,其二是鲜。贵我们已经说过了。下面来说说鲜,明前的茶叶中,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而一些可溶性糖类和部分氨基酸含量较高,甜味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苦味,使得茶叶入口有嫩香,香高而味甜。
对,明前茶就这么点好,几句话说的明明白白。就这还是加工工艺过关的正宗原产地老树种茶的特性。目前是什么情况呢?我们继续从生产角度来剖析一下,由于明前茶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每年都有大量的茶商茶农茶客投入到茶叶抢收的环节中来。受到明前茶超高利益的驱使,大部分茶园甚至并不是核心产区的茶园都有成群结队的茶商茶客守在茶农和厂房周边的宾馆酒店里等着成茶出锅,这就导致很多茶农和工匠根本丧失了制茶的耐性。本来鲜叶采摘下山要达到一定的摊晾时长和萎凋程度,也就是水分充分自然散失之后达标才可以进入下一工序的,很多都等不及了,因为客人今天早上就来了,晚上十二点就要拿到成茶,毕竟春茶贵如金,一天一个价,毕竟时间就是金钱。于是,明前茶的炒制车间里其实有多慌慌张张是你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请各位猜想一下你们想喝到互联网上所说口感的上等茶叶的概率有多少?
基于以上论述,随着新品种茶树的普及推广,树龄偏低,茶园海拔也越来越低,鲜叶品质的下降,加上市场追捧带来的盲目高效追逐效应,加工环节也无法保证,一杯明前茶的高贵,在我的眼里反正是已经不堪入目了。
下面说说我所在的信阳茶叶产区的现状。刚刚已经说过,我们是长江以北产区,由于纬度特性和茶山海拔高度,清明节前我们地区的气温普遍较低,尤其是高山茶很多都甚至还会伴随雨雪天气,哪里来的明前茶?我们本地的所谓高山茶园在清明节以前销售的所谓明前茶,不过是收购了低海拔丘陵或小山茶园或者台地种植的新品种茶树的鲜叶制作的高山作坊加工茶而已。更有甚者,直接从川贵地区批量采购,毕竟中国有太多山区种茶仿制各类名优茶叶,毕竟祖国地大物博,总有春天先抵达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看到的中国春茶的明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