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政和白茶圈有不少参赛茶选送的茶叶都是低温焙火,常规款焙火温度则略高。
有人觉得这是为了贴合评审需要;也有人觉得是因为略高温度干燥,退火期周期长,担心赶不及送样,影响审评,不得已为之。总之原因不外乎是觉得低温焙火参赛有优势。
早前有观点是觉得高温茶参赛有优势,前些年岩茶火,很多评委接触岩茶比较多,对白茶的高火香比较能接受;近两年或许是福鼎白茶接触的比较多,渐渐偏向了低温焙火的青花香。
奇怪的是为什么常规茶又反而用略高的温度呢?是为了节省干燥时间,提高效率;还是为了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又或者是为了更低的含水率,利于保存。大概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侧重度量。
当然也有人不论参赛与否,都是坚持低温干燥的。在干燥环节,坚持低温成茶,不仅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更考验制茶人的耐心和坚守。制作周期长,意味着新茶上市要比同行晚,在这个求新求快的时代,晚人一步,就失去了很多客户,对制茶人来说,也就意味着丢失了很大的市场。于是,着急的制茶人等不及茶叶慢慢制作。于是,快才是好,时间就是效益,赶好不如赶早成了许多人的追求。
低温慢焙的白茶,不仅保持新茶的清新,亦有高温退火的温润。
做茶,选择低温慢焙,为的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