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福建小伙,他们家族来云南做普洱茶好像是20来年了,从父辈开始,我做茶是看人看茶。
他做茶的品质和做事都比较认真。
他们前几年在康乐开了个位置很不错的铺面,后面将铺面转让了,到了勐海。
在勐海又建了普洱茶加工茶。
他有时做些好的熟茶,有时做些便宜的熟茶,
前久我让他帮找点好的熟茶,他说他们刚好发了些山头类的熟茶,都不错。
我说,你这久在干什么?
他说,他跟他有个朋友在晚上都在直播,我有时刷到那个家伙,是个人很不喜欢的一类卖茶人,天天就装成在村里收茶,什么9年前的600块的老班章,5年前的薄荷塘,一些小地方名比我还专业,一看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
他在里面话不多,毕竟只是去帮忙的。
价格和山头确定能击中很多普洱茶爱好者的喜好,但很多茶一眼就看着就是假的。
我说,你怎么跟这些家伙混一起了,他可能听着有些不舒服,说没办法,要合作合作出点货。
这个能理解。
疫情改变了太多的产业,或是说加快了太多的渠道变革。
最近在想2023年的品种结构,比较头疼,其实,每年的春茶都差不多这样,有些像每年的大考一样。
我们每年收最好季节的春茶,有些产品销售不错,有些产品销售没到预期,这都没什么,但我一直相信我们做的茶是质量高过茶农兄弟的,不信,你问诚意的一个茶农,现在还有没有4月初的茶?
对于春茶有些茶友有执念,
有些茶友则等着什么时候掉价。
其实,我在想,若是茶类像豆类一样,每年只发一季多好,就不会有那么混乱的价格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