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作者:逍遥哥茶文化学者 更新时间:2022-07-17 15:07 阅读:702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伟大的茶


《论拙》


逍遥哥 著


原文1:


拙,不工也,守静朴也,自然而然也。拙,大美也。人间之浊,莫能侵也。红尘之繁,莫能扰也。拙之大美,自然而然之美也。拙,大美也。如清风拂尘也,如寒泉洗心也。如秋月亘照也,如山野牧歌也。


解读1:


美学基于文化,更是基于对这个宇宙的认识。东西方美学的区别,就在于世界观的差异。而这个美学之眼的诞生,源自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色和审美意识。


西方美学,犹如爱琴海温熙的阳光,鲜明、灿烂、平衡;又象是一杯葡萄酒,滋味浓郁而美妙,似乎蕴藏着悠扬的乐曲。


东方美学,犹如月下的秋风,很轻、很淡、很静;又象是一杯清茶,淡苦回甘、清静淡然,洗涤着人间的尘埃,述说着大自然和人生的故事。


类别


中国古典美学


茶美学


春秋战国


美学根源


第一次黄金时期


根源


魏晋


美学理念


第二次黄金时期


雏形


唐代


意境


第三次黄金时期


成型


宋代


美学巅峰


第四次黄金时期


巅峰


备注:


A、中国文化是茶道哲学的文化基础,而中国美学是茶美学的重要文化基础。


B、简谈:文化+茶=茶文化,哲学+茶文化=茶道哲学,美学+茶道思想=茶美学。


C、在茶美学形成后,实现与中国美学的趋同性和同步性。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拙,是人类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美学理念和美学概念。其发源于《道德经》和《庄子》,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最终却是在日本茶道和美学文化体系中展现出极其灿烂的独特光辉。


拙的美学使用范畴非常广泛,在茶之外,还包括书法、图画、建筑、园林、器物、装饰品等等,甚至文章表达风格。


北宋艺术家米芾的“瘦、皱、漏、透”审美理念,成为中国古代的赏石理念和审美标准。其实“瘦、皱、漏、透”审美理念就是拙的具现。


本文无一茶字,却尽现茶意;无一禅字,却独现禅意。针对作为茶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拙,重点提出了关于“拙”或拙之意境的三个内在含义及理念:不工,守静朴,自然而然。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原文2:


不工者,不求于精、巧、华,不求于齐、整、规。枯树生枝,陋石成韵。不平而律,不色而春。淡而知浓,叶而知秋。不在于形,而在于本性与气韵。不在于工,而在于自然与平衡。


解读2:


不工,是拙的基本理念。用以分析茶物或东方艺术作品都可以清晰的察觉其美或不美,拙或不拙。老子却说:“大巧若拙”,也是“不巧之巧”。二千年来,“拙”成为了中国文人和艺术家所执着追求的独特美感。


苏轼有一幅《枯木怪石》,画的是枯槁衰朽的木头和又丑又硬的石头。其蕴藏的生机和美感,令人充满对生命与活力的向往。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苏轼《枯木怪石图》


“不在于形,而在于本性与气韵。不在于工,而在于自然与平衡。”苏轼的《枯木怪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江南园林的残荷听雨等,无不体现出东方人最能领略的拙之美:衰朽见生机,平淡有意趣。


日本茶人极为推崇的日本第一茶碗“喜左卫门井户”,最能阐述这个“不工”的理念。柳宗悦在《茶与美》中这样评价:“为什么‘喜左卫门井户’美呢?是因为‘无事’,因为‘莫造作’。”又言:“‘井户’的美是寻常的美、无事的美”。([日]柳宗悦著,李启彰、李文茹译,《茶与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日本喜左卫门井户茶碗


原文3:


守静朴者,守于静、守于淡、守于朴。《道德经》有言:“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庄子》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以守静朴者,守于本心,守于素淡,守于天人合一。


解读3:


静朴,指的是拙的内在本质理念,这是很重要、很核心的东西。《道德经》所言的“致虚极守静笃”与“朴”是这个理念特质的核心。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宋代瓷器的素朴之美令人迷醉


《人类茶简史》有言:“浓变淡,繁化简,才是人生真味。人悠静,心遨翔,方知自然道韵。”,又言:“天地之雅,莫过于茶。人间之雅,莫过于宋。宋代美学理念之所以影响长远,就是因为在素雅极简方面最得本质极致原则韵味,其至淡至雅,千年来没有人能够超越。”


宋人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就体现出宋代的淡雅素朴之美,至今令人迷醉不已。


逍遥哥《山坡羊·乡间怀古》


秋风月下,落叶飞寒。


慨叹乡间无幽兰。


东楼叠,西景残。


唐宋之后无美色,千古风流待问禅。


茶,终归自然。美,终归自然。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原文4:


自然而然者,法自然也,顺势随心而为也。人之工,非天地之工,亦非天地之力也。不求于外,惟求于内。不求于机心,独求于自然。不求于尘心,至求于道韵。


解读4:


归根结底,拙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经》里阐述的——自然而然。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拙的理念本来就是起源于华夏道家思想。


拙,不仅仅是美学理念,也是关于生活状态的人生理念。从不工——守静朴——自然而然,正是这个拙的人生理念的三个特质,甚至是循序渐进的境界表述。


不求于机心,独求于自然。


宗白华言道:“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虚即实,超入玄境。诗人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袁彦伯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超然玄远的意趣。……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深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见《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原文5:


源于老庄,成于魏晋,发于唐宋,闻于天下。凡拙者,蕴育本性之美,淡朴之美,自然之美。凡拙者,将使见美,见人生,见自然。是以不拘于规,见之于性,守之于本,知六气而明生命,循自然而达至美,得以驭风而行,逍遥而游矣。


解读5:


纵观人类艺术的优秀作品,除了展示回归自然之美,就是与生命对话。因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无论东方的美学还是西方的美学,都是如此。


拙而见朴,寻找生活最本真的状态,发现生命本来的样子和自然本来的气韵。在平淡而本真的生活里,才能获得内心的逍遥。


凡是使人感动的艺术作品,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或是对自己生命痕迹的慨叹。不懂自然和生命的创作者,没有资格称为艺术家。不懂自然和生命的人,根本没有任何审美能力。


宗白华就由衷地赞叹晋人对自然与生命之美的探索:“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见《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拙之意境,在一二千年的漫长时间里,一直慢慢地发展,而现在逐渐成为一种美学时尚。或许是当下的人类,更需要通过内心的本真来对世界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感知。或许是深陷红尘的人类,需要一条可以回归自然的路径。茶,如是。拙,如是。


——摘自《茶的核心思想》,逍遥哥著。


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美学文章:《论拙》


逍遥哥,茶文化学者。《伟大的茶》大型茶文化著作系列首批完本四部茶书:《人类茶简史》、《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茶道之书》、《茶的核心思想》,均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已保留原创证据并已申请官方版权登记,即将出版。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