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在“悦读茶书会”微信视频号,朱海燕教授应邀参加“茶艺师,走过20年”的系列公益讲座。
2002年11月国家《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茶艺师作为国家职业,走过了砥砺前行的辉煌20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兴职业。
此次对话是“茶艺师,走过20年!”公益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公益讲座以专家视频号线上对话的方式进行。
朱海燕教授主讲,余悦研究员客串主持人,就“茶艺师标准与茶艺美学”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吸引了诸多业内业外茶文化爱好者有关注与参与。 朱教授说,2002年《茶艺师国家标准》从茶艺师职业特色的实际出发,从显性与隐性两方面表述了对茶艺师美学素养的要求,显性的表述有,如在接待礼仪中人体美学知识的运用、在茶艺编创中对茶艺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等。
当前,茶艺在业界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现如今,更多人理解的茶艺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杯茶、品好一杯茶的技术与艺术。而茶艺美学是则在泡茶和品茶过程中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创造等。茶艺美学涵盖了人、茶、水、器、艺、境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体现在茶艺师个体的仪容、仪表、仪态、服饰的外在美,以及茶艺师事茶的动态过程中的技术与艺术之美。
概而言之,“外修形,内修心”,是茶艺师永恒的追求。茶艺是一个综合艺术,是有不同类型的,如生活茶艺、营销茶艺、舞台茶艺还有比赛类型的茶艺等。关于茶艺美学在茶艺比赛中的呈现, 朱教授认为:不同类型的茶艺竞赛要求不同,茶艺美学应有不一样的表现。例如在规定茶艺比赛中,比的是基本功,讲究规范的仪态、举止、礼仪和操作的技术的规范美;而创新茶艺与规定茶艺则有不同,比的是创新创意能力,它带有舞台演示功能,是对茶艺美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外在的形式和主题的内涵高度的匹配;茶席设计比赛,比的是选手对茶、水、器从“宜茶性、色彩和、形式谐”的多方协调,并借助灯光、声乐营造出与主题相和的作品……但无论何种主题与创作方法,皆以“真、善、美”为标准。
再如,湖南卫视茶频道举办《最美茶艺师》,因是在电视媒体上展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因此,既要有专业性,还讲究舞台表现艺术,才能让传播更为有效。
在谈及如何提升茶艺师的审美能力时,余悦研究员认为茶艺师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要有动手能力来创造美的茶艺,要用心来打造茶艺美学。
朱海燕教授也有相同见解,她认为茶艺师的这个审美的提升,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将所学的茶艺美学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去运用,即“知行合一”才能不断提高审美素养与审美创造能力。当然,茶艺美学的学习与实践,更需要学习者的刻苦学习与潜心“体悟”。
在谈到茶艺师的职业前景时,朱教授认为茶艺师从事的是“美的事业”,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播者、科学饮茶的倡导者,生活美学的指导者,社会的是按美的原则创造和发展的,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生活需求也会越来越高,茶艺师职业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
应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茶艺师职业,未来的茶艺师不应局限于茶行业,可以走向各行各业的岗位就职,机关、学校、企业等。全民饮茶与全民学茶的时代正在来临,茶艺师的发展前途光明。
在线参与活动者纷纷为两位老师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探讨点赞,认为通过这次“茶艺师标准与茶艺美学”的学术研讨活动,让他更清晰地理解了茶艺师职业的过去与现在,刷新了他们对茶艺师职业认知,茶艺美学唤起了他们对茶之美、器之艺、境之美的向往,而在线学习的茶艺师们纷纷表示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充足的信心。
朱海燕博士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还担任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茶馆行业协会会长,湖南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被誉为“茶美学研究开拓者”。
朱海燕教授主要从事茶文化与茶业经济研究,在茶道、茶美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主讲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中国茶道》《中华茶礼仪》,两门课程皆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她独著和主编《明清茶美学》《中国茶道•礼仪之道》《零基础茶艺入门》《少儿茶艺》等专著、教材10余部;曾出访泰国、美国、韩国开展茶文化交流;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中华优秀茶文化教师。余悦研究员是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推动者、《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专家组组长、总主笔,长期从事茶文化与茶艺研究,主编与独著茶文化图书50多本,如《中国茶韵》《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中华茶艺(上)茶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华茶艺(下)茶席设计与茶艺编创》等。早在20多年前,就探索茶美学,并在国内外教授《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等。
作者:时珺(朱海燕大师工作室)
责任编辑: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