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多文重复突出强调了陈茶和“熟茶”泡渣杂带碳黑色以及适浓的茶汤暗红色,是霉烂茶的特征和标志;残液呈泥浆状并带有不显眼的黑色粉末,甚至有絮状物,是茶腐烂的特征和标志。但对其一直保留余言未尽。
那么,如果同饼陈茶的同泡茶泡渣里没有杂带碳黑色成份,该泡茶是否就正常呢?答案是:未必!
为何呢?经过近二十年来十五至二十年期限的各种陈茶的冲泡、品饮对比验证,包括新茶时,在初制基本合格所允许的范围者,内泡渣色泽不纯者,正常而言,其十五年左右及以上的陈茶泡渣都理应基本同色,也就是色泽随随年限增加而渐深的黄红色,新茶时泡渣带红的仍显偏红色者,其保存变化品质才在正常范围。如果同饼陈茶的同泡茶泡渣色泽虽未杂带碳黑色,但其色泽鲜、暗不同,即其色泽最鲜活的成份与其色泽最暗淡的成份之间,两种色泽差别明显,则色泽鲜活部分为正常成份;而色泽偏暗者为异常成份。也就是该茶保存变化的整体品质异常。
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和环节较多。有的是萎晾时就失水程度差别过大;有的是炒青生熟度和异常度差别过大,导致初制干燥程度差别过大;有的是复制压饼以后复干燥时的干燥程度差别较大,其中部分茶的梗和叶片暗藏水分偏高,比如炒青半生不熟的梗和炒青过熟的叶片,就容易暗藏超标的水分。有的茶区是由于今“熟茶”工艺的错觉,误导茶业认识观念,误以为茶饼炒青半生不熟和干燥多保留些许水分的茶“转化更快、更好”,也就是把霉变误当成“发酵”,勐海茶区被误导尤甚。还有的是在压制茶饼后复干燥时,有部分茶没有干燥到位,比如相互裹成疙瘩的茶叶片,小团内心暗藏水分偏高,而另外部分茶则干燥过度,整饼茶的平均干燥度则恰巧适度,就让人误以为整饼茶全部干燥到位,包装后按一般干燥度和气温“干仓”保存。结果暗藏超标水分的成份暗中霉变,也污染其周边的成份。许多茶友的同泡茶渣有色泽明显暗淡的成份,提醒他其茶已经曾有霉变,他就拼命地强调其茶是“干仓保存的!怎会有霉变?”误以为笔者“隔山诬陷其茶”。其实不然也!实际其本人被其茶蒙骗了!
(下图是同泡16年陈茶泡渣色泽对比)
所以,为避免人受茶饼的暗中欺骗,在压制茶饼后复干燥过程中,理应尽量多干燥些,谨防部分茶暗藏超标的水分。干燥包装以后入仓保存初期,也最好提高仓室气温到约28度两三昼夜,以确保其内部不再有超标水分,再按正常湿度和气温范围保存,方可无误!
总之,同饼陈茶的同泡茶泡渣虽未杂带碳黑色,但带有色泽明显不同的成份,则也有轻度甚至中轻度的霉变。并非以干仓保存的陈茶就不可能带霉变!这是个茶业认识上的大误区,必须纠正。
长期以来为何一直未提及同饼茶同泡茶泡渣色泽的同步变化之要求?因为对茶的认识需要逐步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故而至今才不得不言。望引起重视!
作者:高发倡 20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