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于新浪博客云卷云舒)
上接。茶器企业占据了景德镇注册陶瓷企业的半壁江山,这足以说明近年来我市陶瓷茶器市场发展的迅速。然而,尽管陶瓷茶器这支陶瓷产业“生力军”不断发展已成不争的事实,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我市茶器市场并非一片“春光明媚”,黯然离场的也大有人在。
几人欢喜几人愁
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茶器企业和茶器店经营者认为,景德镇茶器市场整体向好,但对于自身的生存状况,大家又各有说辞。
“蛋糕虽然大了,可分的人也多了,为了能多抢一点市场份额,大家压力都不小。”国贸陶瓷广场某茶器经营者余老板说,以国贸陶瓷广场为例,在这里开店的,有些商家纯粹是进货卖,赚取中间差价,刨去店租和店员工资,剩下的都是利润。而自营店则不同,不仅有店面开支,还有作坊开支,都是不小的数目。“我以前搞加工,前年开始自己开店,压力很大。”余老板如是说。
记者调查发现,和余老板一样,感觉“压力山大”的茶器企业和茶器店经营者为数还不少,当然坦承“过得去”“还不错”的也大有人在。
“像诚德轩、宝瓷林等茶器品牌,在景德镇就处于顶尖市场,这些茶器大多被收藏,而高中低档则要根据生产的精细程度和品牌价值等进行综合评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以“顶尖、高、中、低档”对景德镇茶器市场进行了条分缕析。他说,虽然这些顶尖和高端品牌的茶器价格动辄过万,少的也要千元起步,但因为市场把控能力强,在市场上如鱼得水,反观一些中低端茶器,竞争则十分激烈。
高端市场茶器的消费群体都是高端人群,与价格相比,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品质。由于高端品牌茶器企业有着各自的市场定位和生产专长,他们大多数是差异化竞争,只要沉下心来做有品质、有文化底蕴的产品,不仅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还能开疆拓土,领跑“蓝海”市场。而中低端市场则不然,无论是茶器企业还是专营店,都是在“红海”博弈,风险不容小觑。
“主打中低端市场的茶器生产企业,因为缺乏创新能力,仿冒盛行,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最终比拼的只能是价格。”业内人士分析说,加上一些企业和门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得市场价格战趋于白热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即便是在“红海”博弈中幸存的企业,也早已伤痕累累,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更不用说那些铩羽而归者,他们大多会选择黯然离场。
品牌需要坚守
在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副会长、景德镇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会长、景德镇诚德轩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元阳看来,许多身陷“红海”的茶器企业和商家,大多缺乏品牌意识,或缺乏构建品牌的思路,因而与一些发展不错的茶器企业相比,生存状况迥然不同。
“品牌的第一个要素是品质。只有始终保证品质,才能取信于客户,赢得市场。”结合景德镇陶瓷茶器市场现状,苏元阳谈了自己对品牌的认知,但现实情况往往是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在利益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了品质这条底线,因而做不好企业,经营不好品牌也在情理之中。
“一个品牌企业,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价格体系。给产品定价,既是一个企业对产品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企业信誉的一种体现。”苏元阳将价格体系作为品牌的第二要素。事实上,诚德轩自2009年实行全国统一价后,曾面对不少熟人的讨价还价要求,但价格始终没有动摇过。
在景德镇茶器市场,像苏元阳这种坚守品牌的企业和商家并不多见。来自北京的朱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景德镇陶瓷城买了一套青花茶器,店家开价560元,最后以260元成交,可买了以后她感觉自己吃了亏。
类似朱女士的购物体验,不少外地游客都有同感。“在景德镇买瓷器,最终花多少钱,全凭你和店家去斗智斗勇。”江苏靖江的马先生形象地说。
创新能力被苏元阳列为成熟品牌的第三要素,同时他也坦承,这一点并不是所有茶器企业都有能力做到的。“我是从经营小作坊起家的,清楚的知道小作坊很难创新,因为资金这个瓶颈往往难以突破,制约了很多小作坊的发展。”紧接着,苏元阳话锋一转:“不过,资金可以慢慢积累,但创新意识却不可缺位。”
“任何品牌都离不开文化。”苏元阳告诉记者,这既要求品牌创始人要时刻清楚自己每件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也要求他在经营上能有长远的目光和准确的市场定位。
“严格来说,现在景德镇市场上大部分茶器企业都称不上品牌,尤其对于一些刚起步的茶器企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受资金制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一些茶器企业距离品牌还很遥远,但经营者却始终要有品牌意识,并付诸行动,才能“站在风口上飞起来”。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目前景德镇茶器市场整体向好,但这只能是对销售额的一种表现,只有当“品牌”越来越多,景德镇茶器市场才能真正步入健康、蓬勃的发展期。原题《角逐红与蓝,冰火两重天景德镇陶瓷茶器市场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