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一壶茗茶、一把摇扇、一张竹椅……,这幅场景带给人的是一份逍遥和惬意。绿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糖、果胶、氨基酸等,可以与唾液更好地发生反应,使口腔得以滋润,便造成清凉的感觉。茶叶有很好的利尿作用,能够带走体内大量的热量和废物,使体温降低。茶叶中的茶咖啡碱对控制下丘脑体温中枢的改善起重要作用,再加上芳香物质挥发过程中也起了散热作用。茶叶口感清香鲜爽,甘冽怡人,喝完清心畅快!茶叶冰凉爽口,比喝雪碧更“透心凉”。
有关缘起,传说只是传说
有关碧螺春的传奇故事好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帝赐佳名”的传说,康熙皇帝南巡时江苏巡抚宋荦将“吓煞人香”之茶进献给皇上,康熙帝甚喜,然认为茶名不雅,便以此茶茶色碧绿,形曲如螺,采于早春,赐名为“碧螺春”。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
碧螺春之名最早出现于清代陆廷灿编写的《续茶经》,引用了《随见录》一段话:“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细岕,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尤佳,名碧螺春。”这条最早记录碧螺春的历史资料透漏了几点重要信息,其一,碧螺春之名因“碧螺峰”而得,作者陆廷灿恰巧是帝赐佳名传说中宋荦的学生,如果此茶因自己的老师而得名,学生自然会重提,殊不知没有。郑培凯教授在《中国历代茶书汇编》的这条记载注释中写明“此条对江南名茶碧螺春的历史,如碧螺春名字为康熙南巡所题等一类传说,有相应的证误价值“。又碧螺春国家标准制定人谢燮清、章无畏、汤泉编著的《洞庭碧螺春》一书中也明确写到“笔者查阅诸多史料、地方志和宋荦著录,对此事并无记载。因此,帝王赐名的碧螺春只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仅仅是抬高碧螺春的身价,借帝王之威,使其名扬天下而已”。其二,有关碧螺春的外形,此条记载说“微似而细岕”,岕茶为明清时期名重一时的贡茶,立夏方开采,故而梗粗叶厚,岕茶为蒸青绿茶,不炒不揉,为片状,如果碧螺春”似芥而细“,那么最初碧螺春应并非卷曲状。其三,有关碧螺春的品质,此条记载说“味甚甘香”,那么碧螺春应具备的品质是甘甜度与香气,异于常茶。
碧螺春盛名应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造就。一方面依托的是苏州深厚的文化背景,苏州的雅致精细文化赋予了碧螺春最鲜明的文化身份,其次,在碧螺春开始出现的清朝中后期及民国时期,中国战乱纷争,各地茶叶的生产皆受到一定程度上影响,而苏州历来战乱少,经济发展稳定,故而碧螺春的生产制作没有间断,在众多历史名茶中逐渐根基稳固。最重要的是,碧螺春历史以来主要销往京、津、沪地区,囊括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声名自然更容易为众人所知。
有关产区,一岛之茶也分三等
消费者通常认为,只要是出于东、西两岛的茶品质都不会存在问题,事实上,小小的一座岛,碧螺春茶的品质也存在很大的悬殊。
首先,碧螺春独特的花果香品质只出于茶果间作的茶园环境,也就是茶树与各种果树混合种植的茶园,茶树在果树适当遮盖的条件下,夏遮烈日降低干旱,冬挡寒风降低冻害,对茶园的湿度与土壤肥力等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非茶果间作的茶园则品质通常要差,当然都不排除个别环境独特的非茶果间作茶园产茶品质亦佳。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东西山的茶园皆是茶果间作栽培方法。
其次,并非越是高山上的茶越好,山顶岩石裸露,土质贫瘠,并非茶树最适宜成长地区,山顶茶园大多是在八十年以后碧螺春扩种发展出来的新茶园。碧螺春最好的茶园是在山腰以下,古老的茶产区皆是在山坞坡麓,而坞底因容易积聚冷空气,都不宜种植茶树。靠近太湖的滨湖低地被称为“鱼塘地”,通常是水产养殖区,种植在这种区域的茶树所产茶叶气浊香弱,品质不佳。
有关树种,老茶树资源越来越少
影响茶叶品质的四要素为天、地、人、种,其中树种的品类特性是茶叶品质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能够说碧螺春的血统来自于碧螺春的本地茶树种即洞庭种。洞庭种是植株高大型灌木,接近小乔木,现存的老茶树最高可达四米以上,一芽一叶发芽盛期在四月上旬,真正的明前茶只有不到一个星期的采制时间,而清明前后多雨,晴天是碧螺春茶叶品质优异的必要天气条件,故而,高品质的明前碧螺春有时只有两三天的适制期,产量极低,这是历史上明前碧螺春贵重的重要原因。
洞庭种大多是有性繁殖,世代用种子繁衍,个体间特征都会存在差异,就如一个母亲生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会不同样,正是因为群体种的这种多样性造就了碧螺春丰富多变的独特香型。但群体种茶园品质不均衡,所制成品茶外观不一致,产量比较低,难以商品化生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山不断引进国家培植的外地树种,皆是无性插扦繁殖,相同的基因复制,其品类特征均衡稳定,但香气单一,大多只是呈现清香而非花果香,口感滋味偏单薄,缺乏厚重。
现今东西山的老茶树资源越来越少,然即使是有限的老茶树资源也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生产制作,因为老茶树的发芽期晚,早茶品类抢先得到市场,等到真正的本地树种进入试制期,市场上的碧螺春茶季已接近尾声,茶价降低,故而茶农通常将老茶树茶芽养大,制成炒青,用提高产量来增多产值。殊不知,茶叶采摘“过早则味不全,过老则神散“,炒青芽叶过大,已失去了碧螺春的韵致。因此,碧螺春群体种制作的高规格碧螺春已微乎其微了。对老茶树的防护及开发,恢复碧螺春的本质特征,是茶界需要重视的情况。
有关品质,文化身份亟待回归
建国以来,国家对历史名优绿茶的恢复作了大量工作,殊不知,这几十年来,绿茶恢复的只是作为农产品的身份,故而全国各地的绿茶品格特征越来越趋同,相似口感的绿茶有着不一样的名字而已。这些年来,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复兴,体如今茶的领域则是越来越多喝茶人开始关注不一样茶的不一样文化底蕴,铁观音最先打破绿茶一统的市场、红茶出现高端茶从外销为主转为内销为主、普洱茶市场的繁荣、武夷岩茶的天价神话、白茶的崭露头角……六大茶类开始平衡发展,个性茶得到喝茶人的青睐,这些风格各异的茶占有市场为茶友们所知,依靠的是市场行为与民间行为,喝茶人开始主导茶的市场走向。喝茶群体的高文化素质化发展,促使缺乏个性特征的绿茶越来越难以得到喝茶人的认可。
绿茶的文化身份恢复是市场发展必定趋势,这一两年来开始初见端倪,越来越多茶界人士开始去挖掘这些历史绿茶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是过去,是茶的种源血统;这本来面目是如今,是茶的工艺抛开形式主义,走向内质;这本来面目也是将来,不断有人如陆羽同样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茶之上。那么什么是碧螺春的本来面目?咱们如何去实践碧螺春的本来面目?文化并非是形而上的,文化依托形而下而存在。碧螺春的文化身份不能仅仅依靠传说与历史,它必须依托茶当下的品质形成过程的深度与广度,降低形式主义的追求,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自然平衡的文化精神来主导茶的生产制作,用真正的品质来打动人心,这是碧螺春的文化诉求。
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的古老茶区存在于哪些地方?东山莫厘峰、碧螺峰、藏船坞,西山罗汉坞、包山坞、水月坞、明月湾,应该像武夷岩茶的三坑两涧、普洱的六大茶山同样有着独特的身份。茶树如何在生长?枇杷树下、杨梅树下、板栗树下、橘树下甚至松树下,咱们需要碧螺春不一样的品味。茶叶如何在制作?张弛有度、刚柔相济,遵循茶的自然变化,维持茶叶鲜活柔韧的生命力是根本。碧螺春的手工炒制,应造成真正手工的作用,就是“使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非仅仅用手工拒绝机械化生产,用手工制作出没有个性的产品。
碧螺春传统工艺恢复倡导者
在这场碧螺春的文化复兴运动中,顾野王茶庄已经独立实践了五年时间,促使碧螺春的话题不断在苏城发酵,乃至在全国茶界发酵。顾野王是苏州先贤,顾氏先祖,顾野王茶庄在野王文化挖掘、三国宰相顾雍墓修复中是主要的民间推动力量,而在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也多有涉猎,如昆剧原生种防护等。碧螺春的工作只是咱们对苏州茶的关注点之一,苏州产茶处颇多,历史上的虎丘茶与天池茶声名盛起早于碧螺春,现今产茶处还有穹窿山、贡山、光福、树山、灵岩山等,茶友们不应只是盯着碧螺春一种,这几年咱们也在尝试用碧螺春原料制作黄茶、蒸青绿茶等。碧螺春代表的是苏州茶精神,而苏州茶显然还有更加多的表达。(来源:野王茶事;作者:李北南)
更多绿茶的茶叶基础知识,欢迎访问普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