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优劣,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茶始于唐朝,始创于广东惠州,但还有一说是始于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即今福建省建瓯市。
古时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评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被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但如今斗茶的时间已不再只是局限于清明前后,斗茶变得更为亲民、更具组织性,同时其传承的意义更是令人不可忽视。
斗茶,场所的选择
斗茶始于唐代,当时此项活动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评比新茶排名顺序的一项比赛活动。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
在当时的斗茶活动中,对于场所的选择也相对讲究,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较雅洁的室内、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似乎在当时斗茶更是一种诗情画意的体现。
斗茶,源于品茶
斗茶,可以说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亦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专门备好的品茗杯中,细细品尝。
斗茶则与此不同,“斗”自然有较量之意,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斗茶,讲究茶新、水活、适火
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
温庭筠《采茶录》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
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那样的默契、和谐和统一。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讲究茶品以“新”为贵,用水以“活”为上,且对于用火也很讲究。
武夷斗茶已成热潮
现代斗茶又日渐兴起,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而且在武夷山从来没有间断过。
每年茶叶收获季节,茶农、茶师、茶商们纷纷拿出自己所制的优质茶叶,邀亲朋好友一同来品茶、说茶,在武夷的碧水丹山中比技巧、评优劣。逐步发展成今天定期举办的大型斗茶盛会。
眼下的武夷山,斗茶已形成一股热潮,不仅茶农、茶厂之间有斗茶的赛事,就在爱茶者之间也经常“斗茶”,他们带着自已收藏的好茶聚在一起,模仿正规斗茶赛,摆开几个盖碗分别冲泡,让大伙儿评判自家茶的优劣,既享受了品茗之乐,提高品茶水平,又促进了茶文化交流,更使得饮茶生活蔚然成风。
它对传承茶历史,交流茶文化,提高茶品质,打造茶品牌,开发茶旅游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武夷山——作为世界岩茶发源地,依然延续着古代斗茶的文化,每年大大小小的斗茶赛事,愈演愈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