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茶叶历史,虽然《华阳国志·巴志》载说周武王时,巴国已有人工栽培园茶上贡。但因该书写成于东晋时代,又无其他史料佐证巴国上贡周天子茶叶之事,所以对这个茶叶史料,后人对其多半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湖南龙山县里耶古镇
所以,更多的人相信,对野茶进行驯化,开始人工栽种茶叶的是西汉时的僧人吴理真。《名山县志》和《雅州府志》记载说,人工茶树,是吴理真在四川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之顶驯化成功的。
吴理真既有如此之功,按常理来说,正史之中,少不得会有所记载。然而吊诡的是,在我国历朝正史,以及《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史籍和工具书中,连这个人的名字都找不到。可见其人其事的真实性,是很值得商榷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东汉之前,我国西南巴蜀一带,的确已有了茶叶市场和茶叶交易。这要感谢东汉的王褒。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白纸黑字的《僮约》,清楚的记载了他和家奴便了签订的劳动合同,其中就有要求便了须承担去武阳(今四川彭山区)买茶和客人走后收拾整理茶具的内容。
至于北方什么时候开始喝茶,普遍认为是中唐陆羽著作《茶经》之后。故而在茶史上有饮茶之事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
可是细研史料,又不由得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新唐书》在陆羽传中说,《茶经》著成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注意这里,《新唐书》用的是“益知”,而不是“始知”。这就说明,在这之前,天下是已经有了饮茶生活的,只不过是尚未普遍而已。
那么,当时天下饮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北地之茶又是由何而来呢?综合现存史料,学界以往比较一致的意见,人工茶树栽培始于西汉,茶叶市场形成于东汉,北方饮茶兴起于中唐。
但是,随着一枚秦简的出土,这段学界公认的茶叶历史,或将会被重新改写。
里耶秦简牍
2002年6月,从秦国时的洞庭郡迁陵县(今湖南龙山县)酉水边里耶镇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了37400余枚秦代简牍。它们的记事时间,从秦始皇25年(前222)至秦二世2年(前208),横跨了整个秦代。据推测,这些简牍,是里耶所在的秦国迁陵县,在即将被刘邦军队攻陷时,迁陵官吏隐藏的档案卷册。
这些遗留下来的迁陵县档案,详细记载了迁陵县的人口、田地、物产、赋税、仓储、邮递、司法、医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枚被考古人员编为8-1541号的简牍,是秦始皇27年(前220)的一份“走荼”记录,即茶叶售运记载。因此这枚简牍,也被称之为“中华茶业第一简”。
8-1541号简共35字,全文如下(标点为编者所加):
户曹書四封,遷陵印:一咸陽,一高陵,一陰密,一競陵。廿七年五月戊辰水下五刻,走荼以來。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户曹衙门发出四封文书,上面都加盖了迁陵县府官印。一封发给咸阳,一封发给高陵,一封发给阴密,一封发给竟陵。告知四县,从迁陵输送给他们的茶叶,已经于廿十七年五月戊辰日水下五刻起运。
里耶8一1541秦“走荼”简牍
简牍中提到的四个县,分别是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高陵、甘肃灵台、湖北天门。其中咸阳,当时是秦国的都城。
迁陵一天之内,同时向上述四县发出如此之多的茶叶,可见茶叶不会全是迁陵当地所产。迁陵只是酉水岸边的一个货物集散地而已。文中提到的水下五刻,对应的具体时间,是现在的10点48分至12点。
一批茶叶的起运时间,为什么要详细到这样的程度呢?这与茶叶的保鲜有着很大的关联。从文中五月运茶的记载,不难推测,这是一批新茶。而新茶的送达时间,为保证茶叶鲜嫩,不失清香,历朝都会按路途之远近,规定出明确的途中走运时间。
虽然从迁陵运出的茶叶,具体规定多少天到达上述四县,没有见到资料记载。但是对起运时间如此详细的记载,可以断定,一定是和运达时间有关。
秦洞庭郡迁陵县“走荼”路线
以清朝留下的资料看,当时朝廷就有明文规定,南方各地运往京城的新茶,“江南省常州府限四十六日,庐州府限三十五日”“浙江省杭州府限五十三日,湖州府限五十二日”“江西省南昌府限六十日,南康府限五十一日,赣州府限八十三日”。
龙山里耶8-1541“走荼”秦简,动摇了“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还是茶的药用时期”的论断,颠覆了二千多年来人们对茶史的认知,取代了东汉王褒《僮约》在茶学上的历史地位,将有文字记载的茶叶种植、饮用、贸易、运输时间,提前到了公元前220年。这枚秦国“走荼”简牍的发现,或将彻底改写我国茶业历史。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