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科普一个问题,熟茶发酵。在这里大家需要明白,熟茶的发酵度理论是给人洗脑的,但熟茶的制作是用发酵工艺,这是正确的,这个怎么解释呢?
熟茶是毛茶做完之后,洒水发酵后得到的,俗称后发酵,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毛茶是什么?毛茶是绿茶,生茶没有形成之前的步骤,一般毛茶的成形比较模棱两可无法界定,因为从毛茶成形的时候,很多人就把它称之为绿茶,生茶,或者说绿毛茶,生毛茶。总之,这时候拿来喝,需要有技术或者勇气,用技术就是先判断它能不能安全饮用,要勇气是说,如果没有技术,喝它相当于赌茶,是需要冒风险的,为什么呢?
刚刚做好的毛茶如果不到位,喝这样的茶会伤身体。但这时候很多人是感觉不到的,因为爽口舒适感占据了整个身体,往往影响了人的判断,还有一些人得到的结果是,直接伤胃,因此,毛茶试茶是一种有风险的活动,切勿轻易尝试。一般来说,毛茶做到位可以直接喝,不伤身体,这时候,我把这种茶称之为毒性为零。但由于这种理想状态的茶非常稀少,因此这个标准需要懂“无接触”技术的人,才能真正判断品质,总之,刚成形的毛茶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香气滋味,这就是普洱茶迷人的地方。
在毛茶成形的几天后,它的香气滋味就开始有了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山头上收茶,几乎都是“赌茶”,所以多数人是输家,而他们输的原因也很简单,不懂怎么判断茶。而行业一直在给人洗脑,跟人们说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落后的原始工艺,是不入流的,以此给人洗脑,让人离真正的普洱茶越来越远了。其实,能掌握普洱茶是否能越陈越香,您就能在食品行业,药品行业有话语权的一席之地,因为,科学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发酵有工艺,但是发酵度就是忽悠人的。
我们知道,白茶,黄茶是轻微发酵,青茶是半发酵,全发酵是红茶,后发酵是黑茶。要定义它们是由数字控制的,我们认为这些是精确把握发酵的最佳方案,也就是说发酵度,这是我们认为科学最自豪的结论。可真的对么?一般来说,传统的做茶人强调,看茶做茶,而不是科学做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科学根本做不了茶。
首先,原料是有厚薄长短的,同样的长短厚薄也有重量不一样的区别。所以数字做不到精确加工,即使我们今天的传感器技术很牛逼,但也无法做到四维空间的检测,即使能实现,也无法做到全面,所以要用工业制作出一款茶,目前是科学做不到的,即使我们看到了一饼科学茶,它仍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样子与内质不符,比如,我们看到厚实的叶片,为什么茶叶不耐泡呢?一般来说厚叶子内含物质多才对,为什么不耐泡呢?所以我们被行业在洗脑,但行业会说,我们没有说过,只是说好的品质茶叶,叶片厚实,有革质感。从以上事实,我们知道,科学目前无法制作一片茶,只能在某个环节替代掉部分劳动力,比如计数器。
对真正的茶来说,科学是小儿科,很多做不到,因为无法用数字定位,比如,我们有发酵工艺,但是我们无法定发酵度,为什么呢?上面除了说叶子大小长短,质量等问题外,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发酵度。
发酵度是怎么定的?如果真要定这个发酵度,我们需要等等级,也就是3级,5级,7级它们的发酵度需要几天,如果混在一起需要几天,可问题是,最初的3级茶到底是几天呢?以前我们是定级别以及某个温度后,发酵需要90天,温度越高天数越短,废茶率越高。可是随着科学的茶品质原材料越来越差,如果做足90天,这样的茶基本都废了,所以“发酵度”根本是无法控制的。而科学来认为,定某个级别,如果是90天,那么我们发酵90天,就是100%发酵度,发酵45天,那就是发酵度50%,以此类推。可问题是,根本解决不了熟茶是否做成功的问题。因为,熟,到底是什么?生,到底是什么,怎么判断?这是成问题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业用“茶多酚”含量来说明问题,一般发酵多少天,茶多酚含量在某个程度,称之为熟茶,但它真的“熟”么?
那为什么品质差的3级茶,在控制温度的发酵90天后,这些茶基本都废了呢?这种原因其实是,品质差的茶叶原料体质差,根本承受不住90天的发酵时间,因此很多人就把90天缩短,根据干茶色泽来定发酵度,以此投机取巧。所以熟茶的发酵度是在给人洗脑,尤其是在乎精确说数字,迷信数字的人。而我对这些人,经常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您要数字我给您数字,这样对喝茶人来说根本没任何好处。但很多人特别喜欢听这种鬼话,在此做记录,希望喜欢我,在学我标准的学员,尽量不要用数字的精确来理解我所说的精确,因为科学的缺点很大,已经到了精确到出现偏差的结果,这也是行业迷信数据后,把别人的脑也洗的真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