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茶季结束
茶路未停
结束繁忙的制茶季,接下来是不急的挑拣复焙,收获最多的是同行间各类新茶的品鉴交流,从山场特征到品种特色,再到工艺细节,不一而足。
夜里朋友带茶来品,一泡荒山牡丹,粗看干茶略翠绿,未及细究便开汤冲泡,满怀期待的荒野特征并未呈现,茶香却也馥郁,是常见的花香,问及原料来源,原来是高山区收购的荒山料,并非自家确认抛荒年限的山场,初步判断这款茶抛荒年限并不长。
味及茶汤,略显粗糙并伴有苦涩,祥究工艺细节并未发现问题,于是详谈这款茶的始末,抓住关键信息,青叶在途近两个小时。
及至泡透,平摊叶底,答案逐渐呈现,叶底色泽较花杂,其间掺杂部分泛红的叶片,工艺过程并未高温高湿,而这部分叶底,与高温高湿呈现的色泽亦略有不同,泛红的均一性较高,翻看采摘日期的天气,细细回顾,朋友确认了信息,采摘天气气温较高,路途远,茶青在途时间长,茶青由竹筐装进袋子之前并未抖散,很大概率是采摘握紧的青叶或者袋子中部的青叶烧青红变。
综合滋味与叶底色泽,结合细节,初步判定苦涩感来源于这些烧青红变的泛红叶片。经验丰富的茶农都知道,在气温高或闷热的天气,茶青需要摊晾堆放,且不可在袋子中长时间存放,否则茶叶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消散,很容易让茶叶温度升高造成烧青红变。
烧青叶基本等同于死青,萎凋过程中水分依然会散失,然而因为高温致使茶叶中的生物酶失活,细胞破坏,各类物质无法适度转化,这部分叶片便呈现了粗重的苦涩感。如果比例较高,则十分影响茶味。
当然,这里的因果关系也并非绝对。苦涩感不一定是烧青,更多的是萎凋走水过急时间过短。不过烧青的白茶大概率汤水粗涩并伴随苦味。
此中分析仅针对今日品饮这款茶,影响茶叶风味是各种综合因素,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很难轻断缘由。虽说“有果必有因”,然而由“果”寻“因”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详实的信息。
茶之大,我们要学的太多太多,结论很难轻断。
茶,需要我们细心对待,悉心照料。
一杯好茶容不得半点大意。
Ps:图片为此款茶叶手机拍摄,存在色差,仅做展示,不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