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作者:茶师李乐 更新时间:2023-02-04 08:00 阅读:847

佛教于东汉帝永平十年(67)从印度传入中土。印度高僧输入的是释迦牟尼及其继承者创立的大乘、小乘佛教,而没输人茶禅和茶供养,因为印度当时不产茶。


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佛教在唐代已基本被汉化,饮茶成为“和尚家风”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中国僧人为何选择饮茶


佛教的禅学讲“戒、定、慧”,其中以“禅定”作为基本的修行方式。要“静虑”,要“专注”,就得坐禅。坐禅可达“身达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坐禅要求很严,要“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过午不食”。


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经过孔孟、老庄的思想熏陶,重出世、延世,重“致君尧舜”,重享乐人生,而印度佛教要其弟子“八斋戒”,做到“六根清净”, 灭“七情六欲”,其中包括不饮酒、不观歌舞,不染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灭绝一切欲望,若要较真,简直生不如死!中国人受不了,久享太平日月的唐人的更受不了!


茶为僧人的枯燥生活提供了情趣


幸喜印度不产茶,释迦佛未将饮茶更入僧人非分的物质享受,中国的僧人们便选择了茶,如《封氏闻见记》所言:“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请注意这个“讲”字,僧人饮茶早已成事实,不仅饮茶,还种茶,制茶,降魔大师只是事后履行了“批准手续”:点头认可。


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当然,僧人饮茶之初并无精神追求,只图驱睡魔、助消化、悦心志,为重今生、不重来世的中国僧人保留一份口腹之欲,当人生欲望一桩桩一件件剥夺之时,增添一份饮茶情趣,何乐而不为!


佛义和茶理的交融


僧人们发现茶性平和,醒脑提神,有利于消除疲劳,止息杂虑,安静沉思,可帮助僧人进入“禅定”境界。良好的“ 茶境”与“禅境”有着相同的氛围,它的特点是静,是虑,是恍兮惚兮,是自我观照。


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这在僧茶诗中体现得很明显,例如——


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


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


——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


少年云溪里,禅心夜更闲;


煎茶留静者,靠月坐苍山。


——曹松《宿溪僧院》


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牟融《海报本寺》


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


——李嘉《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


时访远公禅,茶影中残月。


——齐己《寄江西幕中孙鲂员外》


茶性与佛性、茶境与禅境相沟通,这便是“茶佛一味”。


茶解救了本应自虐的中国僧人


有学者认为:“茶佛一味”由于茶味苦而后甘,与佛教“苦谤”(生、老、病、死之苦)有相通之处,如此解释十分牵强。唐人的心态是既要立地成佛还要不吃苦头。唐人不是以肥硕为美吗?那是社会经济状况良好、胖人日渐增多且又减肥无术的曲折反映。


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印度(时称天竺)和尚修行法有所谓96种“外道”,采取自饿、投渊、赴火、自坠,乃至持鸡狗戒,好端端的人却要学鸡、狗的动作并成为日常行为。


原来饮茶是和尚参禅的捷径


唐代僧人不是冲着茶的苦味而来的。“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吕岩《大云寺茶诗》),这说明和尚比凡夫俗子更重视提高茶的品质,使之有良好的口感。中国的僧人想的是走“终南捷径”见性成佛,而不是吃尽千般苦而后成正果,进入极乐世界。由此可知:僧人茶风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先有禅宗而后有僧人茶风,当大唐茶文化成大气候时,二者便沟通融和而“茶沸一味”了。


在中国,喝茶是如何成为“和尚家风”的?不是你想的先苦后甜


你看,不仅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佛教也要中国化,不中国化的外来文明是不能在中国扎根的,而中国化的外来文明也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几千年不灭的根源所在。


(完)


PS:感谢荆州子容提供茶美照!


本文为丁文先生授权发布,原文名《茶佛一味》,本文略作修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喝茶,贵在自然,太作,还不如去演戏


喝茶从来都不是为了装,而是为了不装才喝茶


你以为喝茶可以养生,其实养生的人才喝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