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茶,经常被提起的是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但相信很多网友都知道,其实红茶按初制加工工艺不同分为红条茶和红碎茶。
而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就是红条茶的两个分类。也就是说,除了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红茶中还有红碎茶。
再给大家复习下红茶的分类图(见下图)。
红碎茶
红碎茶也叫“分级红茶”、“红细茶”,小颗粒形红茶。鲜叶经萎凋、揉捻后,用机器切碎,再经发酵、烘干而成。它的品质特征是香高,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明亮。
它是19世纪末国外兴起的,中国1957年开始试制,1964年以后才有较大量的生产,之后它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茶类之一。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生产量较大。
在国内,红碎茶主产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湖南、四川、湖北、福建等地,其中以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用大叶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品质较好。
红碎茶的四种类型
经精制加工后,按照外形规格分类,红碎茶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类。红茶有统一的国际分级规格,分级的术语如下图所示,
注:P代表白毫(Pekoe);
B代表碎茶(Broken);
D代表末茶(Dust);
O代表橙黄(Orange),指采摘下来的茶叶上带有的橙黄色色泽;
F有两种含义,排列在前的F代表花香(Flowery),后面的F代表片茶(Fanning)。
叶茶
第2页/(共3页)
叶茶的外形规格较大,包括部分细长筋梗,长10-14mm,主要有花橙黄白毫(F.O.P)和橙黄白毫(O.P)两个花色。
花橙黄白毫(F.O.P),由细嫩芽叶组成,条索紧卷匀齐,色泽乌润,金黄毫尖多,长8-13mm,不含碎茶、末茶或粗大的叶子,是叶茶中品质最佳的花色。
橙黄白毫(O.P),主要由头子茶中产生,不含毫尖,条索紧卷,色泽尚乌润,是叶茶中品质稍差者。
碎茶
碎茶的外形较叶茶细小,呈颗粒状和长粒状,长2.5-3mm,汤艳味浓,易于冲泡,是切细红茶中大量产生的规格,有花碎橙黄白毫(F.B.O.P)、碎橙黄白毫(B.O.P)、碎白毫(B.P)等花色。
花碎橙黄白毫(F.B.O.P),是碎茶中品质最好的花色。由嫩芽组成,多属第一次揉捻后解块分筛的一号茶。呈细长颗粒状,含大量毫尖,形状整齐,色泽乌润,香高味浓。
碎橙黄白毫(B.O.P),大部分由嫩芽组成,长度3mm以下,色泽乌润,香味浓郁,汤色红亮,是红碎茶中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
碎白毫(B.P),形状与B.O.P相同,色泽稍逊,不含毫尖,香味较前者为次,但粗细均匀,不含片、末茶。
片茶
片茶是从12-24孔碎茶中风选出质地较轻的片形茶,按外形大小可分为片茶一号(F1)和片茶二号(F2),中小叶种还要按内质分为上、中、下三档。
其外形呈木耳形的屑片或皱折角片,重实匀齐,色泽乌褐,内质汤色红亮,香味尚纯浓爽,滋味尚浓略涩,叶底红匀。
片茶按品质又细分为“花碎橙黄白毫屑片”(F.B.O.P.F)、“碎橙黄白毫屑片”(B.O.P.F)、“白毫屑片”(P.F)、“橙黄屑片”(O.F)和“屑片”(F)等花色。
末茶
末茶的外形呈沙粒状,24孔底至40孔面茶,色泽乌润,紧细重实,汤色较深,滋味浓强,是袋泡茶的好原料。
第3页/(共3页)
混合碎茶
混合碎茶是各种正规切细红茶中风选出片形茶混合物,没有固定形状,很不匀整,含有摊叶和茶梗,香味较差,汤色浅淡。若加工成末茶,可使汤质有所改进。
叶、碎、片、末四类红碎茶,规格清楚,要求严格,要达到叶茶中不含碎片茶,碎茶中不含片末茶,末茶中不含茶灰的标准。
红碎茶的制作方法
红碎茶的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
非传统制法包括洛托凡制法、C.T.C制法、转子揉切机制法、BLC制法和L.TP制法等。
各类制法的红碎茶品质风格各异,但红碎茶的花色分类,及各类的外形规格基本一致。
红碎茶调饮
红碎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充分揉切,叶片的细胞破坏率高,茶汁浸出,有利于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和冲泡时浸出,形成香气高锐持久、汤色红浓、滋味浓强鲜爽、冲泡时间短的特征。
在加入牛奶、糖、蜂蜜、果汁和咖啡等等后,红碎茶仍有很强的茶味品质特征,适合调饮。
炎炎夏日,一杯红碎茶调饮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参考资料:
1、《中国茶叶词典》,上海文化出版社,陈宗懋,杨亚军主编。
2、《评茶员》,新华出版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