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的福鼎,注定是王传意全年忙碌的巅峰。
见到他的时候,已经连续好几天在茶园基地和制茶厂之间辗转着接受采访和制茶。脸颊清瘦,皮肤黑黄,疲惫的眼袋上方,两眼却有光芒,这是一位在茶季中一天只睡2-3个小时的制茶人。
但只要一开口谈茶,他就好像“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超强战斗机,重新焕发精神。
等待他从山下的茶厂到山上的茶园基地这个过程中,和鼎白的员工在茶园里转了一圈,与只要提到自己的老板,Y老师就提不起精神,截然不同的是,她们只要提起老板,就迷妹附体地满脸闪着小星星。
巧的是,Y老师这次也是奔着追星来的。
茶圈里的那些小道消息,譬如,他们家产品很贵,代理门槛很高,老板很牛等等等,已经比百度上能查到的“国茶匠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高级制茶师、国家标准紧压白茶起草人之一等”更能吸引人。
哪怕就算是疫情期间,也要带着那些闪耀星星眼的崇拜,勇敢登门拜访。
01
他是福鼎白茶领域
最受关注的学霸
如果只是因为会做茶,不足以令一个人如此受关注,但假如这是一名能为推动政府对白茶领域相关标准制定和完善,起到表率作用的人物,就会像学霸那样,受到班主任乃至隔壁班主任的重视。
王传意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学霸。
在福鼎当地流传着“茶哥米弟”的说法,茶排在食物的前面。
王传意说小时候发生瘟疫,都是用茶来治病的,从孩子出生到老人过世,茶几乎伴随了人们的一生。
王传意是从茶厂里滚出来的孩子,他的父亲在80年代承包里老国营茶厂,成立福东茶厂,也就是鼎白的前身,4、5岁开始就跟着家人在厂里看师傅做茶,13岁能把制茶齿轮机拆下来研究,厂里跟制茶有关的器械,每样都捣腾过。
零几年刚接手以生产供应为主的茶厂时,厂里的经济效益已经非常势弱,当时办厂的不如开店的赚钱,认认真真把茶做好交到客户手上,还会面临被拖欠款的风险。
于是04年,王传意决定自创品牌开店经营,他告诉我说:“做品质就要跟别人做不一样的事,只有把茶叶做好,才能赚到钱,只有赚到钱了,才会不计成本地在喜欢的领域里,投入更多兴趣和精力。”
02
坚持“传统”
率先提出“72小时日光萎凋”
90年代,福鼎白茶多以外贸出口为主要产销方式,出口利润微薄,只能以量取胜,于是大面积开始缩短萎凋时间,提高产量。即便是被用于做化妆品提取物的白茶,也没有国内自己的制作及审评标准,都以绿茶为参考。
那个时候,没有人提日晒,因为日晒的人力时间成本太高,无法满足出口产量和低价的需求。
※ 福建最大的日晒场,几乎成了每年白茶季的网红打卡处
当大家都还按照出口的那套方法,当成“传统工艺”的标准来做茶的时候,王传意就开始了自己对“传统”理解认知的精细化试验。
经过三四年的试验,他从1天24小时开始,到2天48小时,再到3天72小时,4天96小时,分批次进行日光萎凋,对比茶叶做出来的口感滋味、鲜爽度和甘甜度,又缩小范围到2天半和3天半更精细比对,最终得出3天72小时的最佳萎凋时间。
“经过三天日光萎凋的白茶,会最大程度降低鲜叶的青味,茶性也由寒转凉,变得温和,汤色杏白,滋味不苦不涩。”
他说:“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做茶就是这么晒出来,一两百年前的清代民间,没有电没有机器,古人也是这么晒的,这才是真正的‘传统’。”
为了这个“传统”,他建起了目前为止福建最大的日晒场,占地10000平方米,每天可同时容纳50000斤茶叶晾晒。
这么大的工程量,所需消耗劳动力和时间,都是一笔巨大成本,但这样做出来的茶,真的有太阳的味道,用王传意的话说:“喝了才知道,嘴巴不会骗人”。
03
想要陈化得好
含水率必须在5%以内
王传意对白茶后期陈化的工艺要求,又提出了比当时国家标准7%含水率数值更低的标准,5%。并且通过他多年论证,反复试验,让更多人认可了这一标准。
他说当年也把茶叶拿到北方陈化,那里气候干燥,本身就是天然的抽湿机环境,7%的含水率虽然还不容易坏,但未密封,茶气茶香容易散掉,陈化后的茶,就只剩柔甜。
但在南方,特别是接下来的梅雨季节,白茶就像“吸尘器”一样,特别是散茶,与空气接触就开始醒茶、吸水,每100斤的茶,放上一天,能重2-3斤水分,很容易发霉变质。
为了更好地保存茶叶,他在08年特意到浙江寻找厂家定制包装,有用于纸箱里再装一层的铝箔袋,10斤、20斤、30斤规格,也有装饼茶的覆铝膜牛皮纸袋。
这种工艺造价成本高,工艺复杂,但不透光,密封性好,从定制尺寸到拉链封口的每一道工艺都做到极致,包装材料和形态也是当年首创,到今天,这家厂依然还在为他独家定制包装。
从制茶工艺到后期陈化,每个关键问题点,都被王传意以自称为“脑残”的做法,追求极致,确保茶叶当下的品质和未来的空间。
04
攻克难点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是做茶出身的。”这句话被王传意重复提起。
“从最早被家人逼着做茶,被生活所迫做茶,到后来自己喜欢做茶,我现在就觉得,做茶是我最幸福最舒服的事,累一点、辛苦一点、少睡一点,有什么关系?”
听这话的时候,Y老师仿佛可以理解,鼎白的员工为什么会把老板视为偶像来粉他。
早在95年,王传意就被父亲送去武夷山拜师学习当地碧螺春的制作,还顺便接触了岩茶,也曾从安溪将制作铁观音的师傅请到福鼎厂里,教他制作铁观音,至于福鼎当地的茉莉花茶、红茶、黄茶,更是不在话下,甚至,他还将学习的宽度延伸到远在云南的普洱茶。
当年厂里引进福鼎第一套制作紧压茶的高压锅炉,为了研究如何将白茶压好,他特意到云南学习普洱茶的包揉压饼工艺,并于05年8月成功压出第一饼白茶。
“白茶工艺的学习过程是从看似简单到实践难,再到掌握之后,又变得简单。”王传意认为往往越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好,就拿干燥环节的炭焙工艺而言,最难的除了温度时间控制和铺放均匀,就是“灰”的处理。
炭焙银针在后期陈放过程,滋味浓强、耐泡、甘甜,香气纯正,但炭焙过程却不容易,因为银针的毫特别多,易掉落到灰里,产生烟味,于是盖灰的厚薄,和茶叶的摊铺,都要均匀。
“茶要纯净度高,不能喝出杂味,就需要将灰先烤熟、干透、无杂味,才能用来焙茶,如果灰本身受潮、有异味,是焙不出顶级、极致的好茶”。
炭焙的过程,也非常耗费时间,“分毛火、复火两次焙火,每次每面需要低温45-50度焙上一个半小时,翻面3到4次,焙好后放凉一个晚上,才能接着复焙,连续过程下来,长达十几二十个小时时间”。
所以,如此费时费工费力的苦活儿,坚持的人不多,大多数普遍采用简单易操作的电焙方法,没有实操炭焙经验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工艺流程中繁复的辛苦。
在明天的内容里,Y老师会跟大家秀一秀,经过72小时日光萎凋后炭焙的顶级银针喝起来是什么味儿!
来自鼎白分享的
鼎呱呱的三款茶
2019炭焙明前短针
2008老白茶茶饼
2018年传奇牡丹饼干
茶玩家:王传意
4月15日(周三)20:30
独家限量60份
体现鼎白工艺的三款茶
今 日 互 动
关于福鼎银针该有的审美,在工艺、生态和时间仓储三者之间的比重关系上,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留言区中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