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四川蒙顶山是人类历史上茶叶最早种植的发源地,是无可争辩的圣地。蒙顶山什么茶最出名?普茶网网今天带来分享的是四川蒙顶山茶排名。蒙顶山茶的代表产品有:
蒙顶石花(绿茶):
蒙顶山五大名茶之一。
蒙顶石花,造型自然美观,外型像石头上苔藓,冲泡后整芽形似花。此茶产于蒙山,故名蒙顶石花。蒙顶石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扁形茶,是中国扁形绿茶的代表。
制作蒙顶石花的茶青采用的是清明节前的全芽头,每斤干茶需要4万至5万个芽头。蒙顶石花的制法工艺沿用唐宋时期的“三炒三晾”制法。
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记载:“蒙顶石花春茶多不能数斤,极重于唐”,证明此时的石花,为数不多而极其珍贵。
蒙顶石花外形扁平匀直,嫩绿油润;茶汤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香味香气浓郁,芬芳鲜嫩;滋味鲜嫩,浓郁回甘;叶底细嫩、匀整。
蒙顶黄芽(黄茶):
蒙顶黄芽是中国芽形黄茶的代表之一,蒙顶山五大名茶之一。
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花香幽长,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
蒙顶黄芽茶青采用明前全芽头制作,每斤干茶需要4万至5万个芽头。蒙顶黄芽是制作过程包括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而决定蒙顶黄芽品质的关键还在于独特的闷黄工艺。同时,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玉叶长春(绿茶):
蒙顶山五大名茶之一。据考,甘露茶是在总结宋朝创制的“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
玉叶长春以一芽二叶原生态茶为主,采用无揉捻法;叶大而绿,悬浮于杯中,恰似朵朵兰花,饮之有绿野气息。汤色绿黄亮彻,滋味醇厚鲜爽。
唐贞观年间,玉叶长春独特的型、味和温润美肤功效深受文成公主喜爱,以茶礼形式随公主和亲进藏。传递和气,寓意和美,视为“和”的象征并流传至今。
万春银叶(绿茶):
产于四川名山蒙顶山的卷曲形炒青绿茶,蒙顶山五大名茶之一。
万春银叶始于宋朝,历史比较厚重,因各种原因曾一度停止生产,于1959年恢复生产。
采摘为一芽一叶开展至一芽二叶初展,炒制工艺采用的是类似蒙顶甘露的加工工艺,但不及其精细,品质亦稍次。
万春银叶的茶叶紧卷匀整,有银毫。嫩绿油润,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香气鲜嫩持久,入口生津,醇和,长时间冲泡无苦味涩味,叶底嫩黄匀亮。
蒙顶甘露(绿茶):
蒙顶甘露,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卷曲(揉捻)型绿茶,蒙顶山五大名茶之一。
蒙顶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为了保证蒙顶甘露的优异品质,鲜叶原料细嫩,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年自2月底至清明节前是采制蒙顶甘露的最佳时节。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最后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蒙顶毛峰(绿茶):
是细嫩烘青的统称。
指绿茶初制中形成条索细紧,露茸毫的嫩烘青。在小叶种地区制的毛峰,外形细紧,茸毫披露,显芽锋,汤色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醇爽,叶底嫩绿明亮;大叶种制的,外形较肥壮,显露毫尖,色泽较黄或暗绿,香味较厚实。
蒙顶毛峰采制均甚精细,品质均甚优异,远在东汉时代就被称为“圣扬花”、“吉祥蕊”,采制后献给地方官。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一千多年间,蒙顶山毛峰岁岁皆为贡品。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
蒙顶红芽(红茶):
采用蒙山茶区明前优质高山茶青,所制出的红茶具有特殊的“蒙顶香”,蒙顶红芽的采摘要求极高,要求采用明前的全芽头制作,每斤干茶需要大约5万-6万个芽头。
蒙顶红芽外型细小而紧秀,颜色为金、黄、黑相间,细看,金黄色的为茶的绒毛、嫩芽,开汤汤色为金黄色,啜一口入喉,甘甜感顿生。
其水、香、味似果、蜜、花、薯等综合香型,滋味鲜活甘爽,喉韵悠长,沁人心脾,仿佛使人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连泡10次,口感仍然饱满甘甜,叶底舒展后,芽尖鲜活,秀挺亮丽。
蒙顶山边茶(藏茶、黑茶):
蒙顶山黑茶又称南路边茶,也有称藏茶,属黑茶类。最早从宋代开始制作,销往西藏、青海、甘肃等地。
用比较粗大的茶叶枝梢或春茶老芽、茶末作原料,调制拼配后,经蒸、沤、晒(焙)压而成,颜色呈深褐色,保持了原茶品质,久藏不易变质,便于远途运输,熬煮食用,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