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至周五 更新原创文章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茶业复兴
20世纪初,作为“兴亚论”领头的冈仓天心看到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荒谬想法和对日本的误解,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后世称为冈仓天心“英文三部曲”,这其中以《茶之书》影响最大,在西方被誉为“目前为止阐述日本茶道文化最好的一本小书”。
经由《茶之书》,日本茶道开始受到世界关注,“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学也开始在世界传播开来。在日本,《茶之书》更是被誉为与荣西法师《吃茶养生记》相比肩的日本茶道不朽文献,并掀起了不断的冈仓天心研究热潮,足见这本小书的影响力。
天心写作此书时日本茶道并不为世人所了解,现在却被奉为日本国粹和日本的代表。每年,茶道不仅吸引着世界游客纷至沓入日本体验这并不轻松的仪式,茶道更是作为一门独特的美学在艺术、建筑、产品设计方面持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
与之相比,作为茶之源的中国,虽有连篇累牍茶经茶典,却没有一本像《茶之书》这样以诗一般的文字深入浅出,具有强烈文化观点的成书;虽有成千上百五花八门的茶产品,但缺乏观念表达与行为指导,因此缺乏审美价值和辨识度。
在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今天,不管是日本还是斯里兰卡于茶在国际上似乎都比我们更有发言权。中国茶还尚未被世人知晓,即便想了解也难以找到简明的入门方法。周作人先生在为《茶之书》做的序中提到:“西洋人读茶之书固多闻所未闻,在中国人则心知其意而未能行,犹读语录者看人坐禅,亦当觉得欣然有会。一口说东洋文化,其间正复多歧,有全然一致者,亦有同而异,异而同者,可以知其同中有异之迹,至可忻感,若更进而考其意义特异者,于了解民族文化上更有力。”
世界上最能理解日本美学的国家莫过于中国,认识《茶之书》的茶道美感世界,在同异比较中可以使我们更好发现中华茶文化自身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吸取日本茶道中值得借鉴部分从而为我所用。研究《茶之书》不仅是研究日本茶道的必备之书,也是对现阶段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启示之书。
茶文化在国内呈现复兴状态,如何建设茶文化美学、增强茶文化影响力和受众面,这也是所有茶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地方。
《茶之书》之所以伟大,一是冈仓天心对于日本文化的认同,天心所理解的东洋文明,是独立于西方价值体系外的更具文化主体性和自信的。东洋文明并不需要迎合西方,偏见的产生是由于西洋人未能充分理解东方文明的结果。
二是天心重视艺术作为某个文明水准的评价尺度。艺术比起钢炮,更能展现一个文明或国家的文明程度。之所以选择茶道为载体向西方展示东方世界美学,不仅因为冈仓天心很清楚彼时西方人虽蔑视东方,但对茶却情有独钟,更因为冈仓天心相信茶道代表了日本文化艺术与精神的最高境界,并能够使东西方相知相遇。可以说,他几乎是倾注了自身对日本文化与思想的全部了解和对亚洲美术的热爱写就了《茶之书》。
当冈仓天心为 “大和之心”在世界奔走呼号时,我们又该做什么来守护这颗“中华之心”呢?
虽然日本茶道是由僧人从中国传入,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变迁,两国茶文化已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遵循不同的审美,发展与沿革不同,最后呈现的意境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茶文化的美感境界是什么样的?我认为这是每一位茶文化传播者需要首先了解清楚的问题。
南方有嘉木,中国人发现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历史已在3000年以上。中国茶文化根基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上者细品佳茗,下者咕咕牛饮,既是居家必备之物,也是风雅的代表,又因幅员辽阔,不同地域茶文化有较大差异,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自然随和
与日本茶道的正襟危坐和繁文缛节不同,饮茶在中国是自然圆融的,茶文化从来都没有统一的程序和规范,也没有所谓正宗的解读和诠释。中国茶文化出发点是自然,茶采集日月之精华与人合二为一。同时饮茶从西南少数民族日常中生发出来呈现横向发展,一开始就带有平民化、世俗化色彩,不分高低贵贱,雅俗共赏。茶在中国既可以是寻常百姓家客来敬茶的饮品,也可以是文人在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矛盾间的一处避所。
日本茶道由统治阶层和僧侣自上而下传播,作为权威的象征,强调秩序与肃穆。饮茶时中国要求着装素雅即可,也可伴有丝竹管弦以增添风雅情趣;反之,日本茶道进行时则需着正装和服,室内“除铁壶煮水沸腾外,所有声响骚动告一段落”,主客间除特殊时间点外否则不会进行闲聊,即便对话也具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完整的茶会需要客人跪坐近四小时,虽然中途有小憩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是较为煎熬的,这一点也是近代日本茶道大师所希冀有所改变的。
喝茶在中国是舒适随和的,不强调绝对的步骤,也没有时间规定,不同省份因不同的茶有不同泡法与讲究,但无论在哪,都是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下进行的。如同蜿蜒曲折的深深庭院是在士大夫在出世与入世间的一方过渡之所,茶也是“自然”的缩影,让人在城市中感受自然之气,又如同一位老友,你尽管来去自由也不会担心礼数不周。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草根性,茶在中国有着更丰富的性格和角色,以茶养生、以茶赠友、以茶敬客、以茶祭祀,无处不无茶,无时不用茶,其采造之精,器具之美,茶诗之繁盛,表演形式之多样,是日本茶道所不能及的,正是这样的差别,使中国茶文化较之更拥有亲切感和活跃的生命力。
二、真滋味
中国人对茶的审美不是虚无缥缈的,人们是通过对茶色、香、味、形的直接观察而发现认识了美。
自《茶经》出世起,中国茶就一直有着注重茶本身物质性的传统,种茶之法、沏茶之巧、品茶之道,喝的是茶,品味的也是茶。不仅如此,六大茶类,各省各地甚至各山头都有各自特色,品尝各地茶味更有一番意趣在其中。在这其中有写“泉嫩黄金涌,牙香紫壁裁”的茶叶形美、也有“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的香美、还有“初尝似带莲心苦,回味宁输崖蜜甜”的味美,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
然而在《茶之书》中,冈仓天心大谈茶道美学,但均以茶室、茶具、插花、字画、和果子为出发点,难以见到真正以“茶”为主体的论述。茶道,茶反而成了最末的配角。郑培凯教授曾评论日本茶道:“太过于重视仪式,讲究的是典仪运作的过程,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几乎摒弃了味觉品尝的愉悦,不考虑茶叶本身的品位,我曾戏称之为‘无茶之道’。”
想真正品味茶本身,还得靠中国茶。
这也更加要求中国茶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水平,提升、丰富茶滋味,增强各地区茶品的特色,着力推广中国六大茶类多样化的品饮方式和滋味,构建一个多彩的茶世界。
三、乐生文化
中日茶都是尊崇自然的,但不同的是,日本茶道以道家美学理念为基础,其灵魂却是禅宗思想。中国茶文化从道家自然法则出发,遵循的却是儒家乐生入世的理念。
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开始,中国茶文化就一直受儒家乐生文化熏陶,以茶修身养性、将茶写进诗词歌赋、制作精美的茶器,直到后来城市茶馆兴起,茶与曲艺、戏剧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茶为中国人的生活增添诗情画意,无一不是中国人在苦难生活中依旧乐观向上的体现。
刘禹锡《尝茶》写道:“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茶芽代表的生命的喜悦,煎茶时分月光洒进茶碗带来的宁静美好以及人与自然的无上和谐。
反之,日本茶道是乐死的。
“惟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利休最后的茶会’,永远都占据着悲剧之美的最高点。”《茶之书》以千利休之死结束,在冈仓天心看来,死亡使千利休到达了更纯粹、更完美的境界。典型日式审美立足于禅宗的不二生死观之上。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初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禅僧寒山的这首诗可以说是日本古典生死观的真实写照,生之与死,如冰之于水,冰水可转化,生死亦无分别。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总是逍遥容与,相谐相生,生死并成了双美。
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可谓是截然相反的。
无论是茶艺表演或是与友相饮,中国茶给人带来的应该是在辛苦乏味生活中的一丝喘息的机会,舟车劳顿后的些许安慰,这杯茶融汇了农夫的艰辛、市井人的家常、文人的清廉不阿,无数鲜活生命存在于这一方温润天地,静默无言却温暖人心,变化万千又韵高致静,喝了这杯茶,好像又有了继续在这荒蛮世界负荆前行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中国茶的力量,也是中国茶得以传承千年并将持续焕发生机的根因。
冈仓天心在写作中处处透露着对于他对日本文化的自信,他认为以中、印为中心而构成的亚洲文明是西方文明所望尘莫及的:“你们取得了扩张,我们却创造了和谐圆满。所以你相信吗,在某些角度上,东方的确是胜过了西方!”天心还认为在亚洲国家中只有日本完整地继承了前人的文化精髓,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比起其他亚洲国家,日本更快更好地学习了欧洲文化;“作为东洋的唯一代表”,日本具有领导亚洲、复兴亚洲的使命和能力。
之于日本茶道,冈仓天心以极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遗余力地给予高度赞扬:“让人得以见识最极致的饮茶理念”。
而“对于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那让诗人与古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国人托付心灵之所在。经常地,他们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仪礼了。”这样的论断在国人看来稍显刺眼,但需要承认的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茶始终没有像日本一样上升为上流社会主流文化,茶在中国一直作为饮馔小事被对待,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的确,中国茶文化发展至今没有上升为一种宗教性审美,但这就代表一定要和日本茶道进行对标吗?一定要重建一个充满繁文缛节空中楼阁般的“中国茶道”吗?
中国茶作为日常饮品和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自有其难以匹敌的魅力。周作人先生提到“(日本)茶道有宗教气,超越矣,其源盖本处于禅僧。中国的吃茶是凡人法,殆可称为儒家的,《茶经》云:‘啜苦咽甘,茶也。’此语尽之。”
既然向来遵从凡人饮法,现在又何必另起炉灶再造一个四不像的茶文化呢?
既然有“唐时浪漫,宋时礼仪”又为何要去东施效颦呢?
天心以“茶道”为一记柔拳以抗衡西洋,我国的茶文化也应以自身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中国茶馆的身影,因此,这更需要要求坚持中国茶文化自身特色,立足于茶的自然性,以乐生精神为灵魂,注重茶叶品质,重塑茶文化自信,为世界奉上一杯不一样的中国茶。
天心对于日本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在世界中心为本国文化奔走疾呼的精神,正是目前茶文化发展所缺少也亟需的的一股精神气。没有这样强烈的自信,又何谈发展与走出去呢?没有这样的自信,又如何有借鉴他国经验为自己有所用的能力呢?
文化自信树立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树立文化自信需要优秀的产品做后盾,然而目前我国茶产业相关产品发展仍有待发展。当我们面对老气横秋的中国茶产品和令人立马产生“高级感”的日本茶产品,感叹难以选到“拿得出手”的茶产品时,又何怪我们难以对本国产品有十足的底气呢?
文化自信需要物质做基础,茶道之美不仅在于那短短的仪式中,茶道对艺术的贡献更是天心这一份自信最好的证明:庭院因为有了茶道大师的参与而有了新风格;器皿的发展大部分仰赖大师们的指点;日式书法、点心、料理摆盘都受到了茶道影响,不怪乎茶道被称为“日本美学的起点”。
遗憾的是,即便是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我国茶行业审美现状仍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茶事业审美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以日本茶道为模仿对象的禅茶表演受到欢迎、日本进口茶具走俏、以“极简”为原则的品牌形象占据新兴市场,另一方面是本土众多品牌遭到冷落,茶艺表演趋向商业化和庸俗化,茶叶包装简陋趋同无新意。
不得不承认一点,即便茶叶本身拥有更高的品质,但是消费者购买时更多考虑的实际上是产品带来的次要效应。茶文化主体之所以被消费,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社会流动性,换言之,是为了自身阶级的展示而被创造的。
如前文所述,面对土气和高级的茶产品,有谁会不选高级的呢?我国茶产品虽拥有更广的文化底蕴和更好的味觉体验,却困于包装推广而难以被世人接受。审美是需要修炼的,如果自己不是美的人又如何有资格去创作美的东西并传达给人呢?
这一点上《茶之书》给我们的启示倒不是人人都需要修禅讲道,念佛诵经。而是茶叶从业者除掌握茶叶相关知识外更要有美感。
什么是美?美不是五天的集训课,不是点赞数最多的照片。美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层级,美是感知体悟,美是艰苦卓绝地创造。唯有创造,不停地创造,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
后记:長い歴史の中で、多くの人が愛し、親しんてきた中国茶は日本茶よりさらに庶民化され、礼儀と形に拘らず、地域によって飲まれているお茶は様々で、香りよくて、美味しいだけではなく、実用性も大切にする。中国の茶は中華民族の性格の鏡であると言われる。それらの自由な中国茶を世界に伝えたい。
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人喜爱,比日本茶更加庶民化,不拘束于礼仪与形式,不受地域限制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中国茶,不仅香气绝佳、滋味悠长,同时也无比注重实用性。可以说,中国茶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面镜子。而正是这样自由自在的中国茶世界,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茶
业
复
兴
出品人:周重林
主编:杨静茜
编辑:杨春 赵娟 陈朦 罗安然 杨湘
美编:王天华 熊雄
运营:猫猫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微信号:127354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