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热播剧的上映,再一次将宋代茶文化推到幕前。茶百戏,瞬间引发广泛热议。作为茶百戏技艺的复原人,章志峰说:“一开始,大部分人都不支持我做茶百戏的研究。”但他毅然决定投身茶百戏研究,仅收集古籍、古诗文等,就耗时十余年。其间,他又两次东渡日本学习茶道,只为寻找宋代点茶文化的活态见证。
八马茶业倾情打造的《了不起的中国茶·对话名家》系列,在本期邀请到了《梦华录》茶百戏技术指导、非遗茶百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与茶百戏之间的故事。
中华茶百戏,茶汤幻变的千年绝技
茶百戏到底是不是咖啡拉花?面对疑问,章志峰耐心地解释道:“茶百戏典出北宋陶榖《荈茗录》,是用清水在茶汤上绘制出多样图案的一种技艺。从表面上看,它和咖啡拉花确有相似之处,但不管用料上还是技艺上,茶百戏都要更加讲究和复杂。”
△清水幻化成图案
对于《梦华录》中出现的茶百戏手法,章志峰点评道:“剧中表现了北宋时期茶馆里的故事,呈现了注汤幻茶和下汤运匕两种方法,其中胡掌柜用汤瓶注汤,使茶汤幻变出文字;而赵盼儿则用茶匙加水,在茶汤的表面幻变出各种生动的图案。”
△以茶匙为“笔”蘸清水作画
《梦华录》中演绎的茶百戏,仅是冰山一角。历史上,完整的茶百戏表演步骤十分繁复,包括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粉、注汤、击拂、分茶等,而剧中表现的主要是击拂和分茶。然而,单凭这一小部分,就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了。
对于茶百戏的意外“走红”,章志峰笑着说:“其实通过茶百戏的呈现,可以提高剧中的亮点,使年轻人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我们中国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茶百戏,宋代雅致的生活美学
宋人有生活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
其中,点茶是宋代最“流行”的饮茶方式,它之所以如此受宋人欢迎, “是因为点茶法制作的茶汤在搅拌后会形成大量泡沫,改变了煮茶法茶汤较浓的苦涩,让茶汤变得更为绵柔、爽滑,而且原料加工比煮茶法更为精细。”章志峰耐心解释道。
而茶百戏与点茶法之间关系密切。茶百戏可以说是点茶的延伸,将点茶法的品饮功能,升华为一项艺术活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茶百戏可以实现清水作画。在章志峰看来,“茶百戏是认知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国茶文化繁盛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宋人高雅的艺术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用茶筅将茶汤搅拌出泡沫
对于如今市面上的真假茶百戏,章志峰做出了辨析:“历史上,宋人饮茶,茶色贵白,这是基于点茶和品饮的角度来看的,但表现茶百戏的茶汤却不是白色的。因为点茶法茶汤含有大量气体微粒,加水之后其中的气体微粒变浅变白,才会出现图案,而在纯白色的茶汤上,加水,只会更白,色差很小,无法用肉眼分辨出明显的图案。所以,表现茶百戏的茶汤必须有一定色差,不能是纯白色的。”
妙的是,我们的传统绘画都是以白色的纸张为背景,加以其他颜色构成图案,而茶百戏则相反,以白色为点缀配以深色背景构图,可用清水多次幻变图案,其惟妙惟肖的程度相比传统绘画更具流动、灵动的意趣。
行走在古今茶文化间,茶百戏复原之路
茶百戏是如何穿越千年时光,重回世人眼前的呢?这还要从1983年说起,当时章志峰还是一名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古籍中发现了有关茶百戏的介绍,由此结缘,开启了他探寻茶百戏的漫长之途。
“当时在学校,大部分人都不支持我做茶百戏的研究”,章志峰说:“他们认为现代的茶叶加工主要解决的是茶叶生产的技术问题,而茶百戏是历史文化,和生产技术没什么关系。”
面对诸多质疑,章志峰心中忐忑,指导老师叶延庠教授的一席话令他茅塞顿开,“他说,茶百戏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认知宋代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我们作为茶叶专业人员,有责任去恢复茶界一些未知之物。”
复原之路,崎岖难行。迎面而来的第一个难题是,茶百戏到近代几乎失传,有关历史资料极其有限,“我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10多年时间去收集古籍”,章志峰说道。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茶百戏复原。由于茶百戏在当代缺乏活态见证,此时前辈建议他从日本茶道入手,因为日本茶道当初就是从中国传入的。1997年和2004年,章志峰两度考上了公派赴日留学,他说:“通过在日本茶道学习和交流,我真切感受到,日本茶道保留了宋代点茶法的关键特征,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宋代的距离。”
经历20余年光景,章志峰最终抢救性恢复了茶百戏技艺。对此,章志峰用自己撰写的一首《如梦令》来表达其中的艰辛:“年少初窥汤戏,陶榖载文明记。花鸟现瓯中,东渡扶桑探秘。探秘,探秘,水幻丹青乳细。”
茶百戏之于章志峰而言,是一项人生事业,除了将其复原,章志峰严守古法用清水幻变图案、研膏茶原料加工技术,在保存古法的同时,扩展了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的研膏工艺,图案的保留时间也从古代记载的“须臾”,延长到两至四小时。
从复原者到传承人,未来,章志峰与茶百戏的故事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