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明穿金路煤机总厂旧厂区,褐红的砖,灰色的瓦,仿佛置身上世纪,在这里,知识、美食、家居一体化服务,立体化体验。很多年前,周重林先生写过昆明的巴洛克情调,关注的是这个城市的气息。如今他再携书而来,文艺的气息转化为生活的气息,从一杯茶里窥视我们的城市、交际以及生活的点滴。
新书发布:家里连茶都没有,怎么过日子?
主持人:今天是一个有腔调的新书签售,今天的主角也很有腔调,我们看一看他的签名。昆明四大才子之八,国家低级茶艺师,高级微商。
周重林:今天是我今年第二次来到米巢,第一次来的时候王老板还不读茶书,不喝茶,只喝可乐。上次来的时候我带了繁体字版的《绿色黄金》,再次来的时候,这里不仅有这本书的简体版,还有我其他好多书。因为王老板开始喝茶,也开始读茶书了,这个变化说真的有点惊人。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故事,今天我要讲朋友之间怎么相互造就的。上一次来米巢读书会,我认识了两个人,她们都成为了我的《绿书》很积极的推广者,认真写了书评。参加活动,你不知道会认识什么人,发生什么事。刚才主持人说得很好,今天是一个有腔调的场合。十二年前,我写了一本普洱茶书《天下普洱》,搜遍全城,找到了10来个可采访的人。而到现在,关于茶的故事,到处都是。
我们来先讲老故事,闻一多与梁实秋先生到冰心家里做客,刚坐下就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一个带回了茶,一个带回了烟。他们说,家里连茶都没有,怎么过日子?闻一多在南渡的时候,书信里一直说过不下日子,特别强调因为没有茶喝。
民国年间的故事很多。我们看梁实秋,梁实秋是一个生活家,就是说他很会过日子,这样的人在今天是非常受欢迎的。我们在《民国茶范》里谈梁实秋,是谈他对生活的态度,对茶的态度。
我们谈闻一多,闻一多也懂生活,他说无论生活多不容易,也不能降低生活的标准。只有白开水喝的日子,怎么叫日子?
这两个人,一个人讲如何将生活精细化,一个讲的是生活的底线,茶是生活的底线,也是生活精致化的代表。今天我们《民国茶范》里5个人物说说。除了梁实秋,闻一多外,还有胡适,陶行知和汪曾祺。
胡适的部分我下了很大功夫,我重点讲述了他举办就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小型活动。白话文运动,赛先生,两个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概念就在胡适喝茶的朋友圈中聊出来了。
陶行知有幅对联非常出名,就挂在我们茶业复兴办公室,“叽叽咕咕谈心,嘻嘻哈哈喝茶”。他是一个教育家,发现中国缺乏公共空间,但是茶馆可以成为公共空间。
汪曾祺比之前这代人年纪要小得多,他在昆明写了大量昆明茶馆喝茶,听课故事,云南很多著名的老师,都受到了昆明茶馆这股风气的影响。比如赵仲牧先生,他在世的时候,也喜欢在茶馆与我们聊学问。他写过闻一多被暗杀后的青云街茶馆,我读来印象深刻,他笔下的青云街,链接着过去与现代。他也是这样一位链接过去与现代的人。他影响着我们的腔调与味道。
《民国茶范》写的是民国的故事,《绿书》写的则是身边的故事。讲的是都是茶如何影响人,其实不是茶,是人通过茶在影响人。
我一直倡导向身边人学习,因为我自己受益匪浅。这一组照片里,有方国瑜、李埏、林超民以及木霁弘几位先生。方先生是史学大家,他在民国年间写过文章《普洱茶》,到现在都是研究普洱茶文化最重要的一篇文献。他发现普洱茶文化底层是以傣语发音为基础的。李埏先生也是大家,他青年时代就是以我们民国大师为老师,他的回忆勾勒出民国许多美好的意象,我们有幸听他讲述。
林超民先生是方先生的弟子,他还是老勐海茶厂的工人,写过《普洱茶散论》等很多有影响的文章,我们也是多次听他讲,深深影响过我。
木霁弘先生则是茶马古道概念的提出者之一,我创业前就在他创办的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学习与研究,我们的《茶叶战争》就是在研究所时期写成的。杨海潮先生现在在北大读博士,他们一起完成了许多茶马古道的研究。
我要说的是,我们学习往往舍近求远,忽略了身边人。其实身边的人就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对象。
这张合影,是我们团队在一年前通宵签名活动时留下的,《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也在米巢上架了。我们现在这个团队有7个人,我们都是相互影响,慢慢有成果。《民国茶范》就是我与李明合作的。2017年,团队每个人都会出一本书。我太太以前不爱读书,但是今天来到米巢,第一件事,就是挑了一大堆书。
我们从影响一个街道开始,在影响千万人之前,影响一个人。当你面对很多人的时候,你很难对他造成影响,但是当你一对一的时候,你很容易影响他。我去年在杭州宋聘茶书院做签售的时候,来了二十多个人,可是今年在深圳茶博会宋聘号展位做签售的时候,来了上千人。我们家小孩儿现在就一天要插花,要泡茶,虽然用的是冷水,盖碗都打坏了几个。
我们去年有一个主题活动,叫茶叶世界观,组建一个付费型的社群,实际上这个活动影响最大的是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有了明显的进步。2015-2016年,我们还与很多企业合作,做了近60场沙龙,就一些小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2017年计划的一个活动,则是关于茶叶方法论,主要项目就是推出了茶书馆计划。我念一下茶书馆的理念:可以恢复的教育与社群,不建大楼大馆,不刻大碑大铭,不设大讲大课。小楼小馆,小牌小匾,小事小议,日拱一卒,就可以进步不舍。
我们可能需要的空间很小,但是我们能够焕发出很大的影响。以前我会说要做中国最好的茶文化群体,现在可能说,我要做雄达茶城莽枝路最好的茶文化。我们从一些小的事情开始,从小部分人开始,逐渐去影响更多的人。
主持:现在我们邀请米巢CEO王强先生,和吉普堂掌门小黑先生,来进行我们的授牌仪式。
米巢长桌论坛:现在是谈茶叶渠道革命的好时机么?
王强:我们这一期的米巢长桌论坛就开始啦。欢迎大家来到米巢书店,今天就周重林新书签售的机会,举行一期长桌论坛,探讨一下茶叶的渠道革命。上一期我们探讨了云南农产品的卖法问题,今天这一期,与上一期有接近之处。但是今天只说茶叶,则更聚焦一点。
今天卖东西的很多,做茶叶的也很多。有才子,也有佳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茶叶卖掉。我先从自己的经历导入这个问题,刚才说我不喝茶,我喝可乐。其实我这人比较乏味,什么都不喝。之所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是因为我贪图可乐给我的便利。最近我在星巴克喝茶的数量远远多于喝咖啡。
周重林:上周在上海茗邦堂喝茶,我们喝茶过程中,店里有位小妹悄悄溜出去。她回来的时候,抱着一杯星巴克买的岩茶,她不加入我们的饮茶行动。红茶哥好奇地看了下茶包,认定是很普通的茶,她不觉得如此。我对此很好奇,到底星巴克与茶馆之间,有什么区别。现在我觉得,是在吸管上出现了问题,人类最初和最后都是依赖吸管的,而端杯子是一种成熟行为。还有,抱着纸杯子,砸着吸管,有着很强的占有欲,也比拿着瓷器,把水倒进嘴里去更符合人性一些。我们从公道杯分茶到个人,与个人从习惯里吸食,都有各自的仪式感。
小黑:为什么喜欢去星巴克,以及为什么要去星巴克喝茶。我觉得场景是更重要的东西,而载体是咖啡还是茶则不是最重要的。前段时间高晓松有一个话题讨论,讲分餐制和合餐制,讲陌生空间的安全感,在陌生空间中,星巴克的独占体验,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平常我们分享茶的时候,则很像我们中国人的合餐制,这属于我们文化基因。但是今天,茶叶年轻化了。
周重林:那个女孩儿,也说,那天她插不上话。
小黑:是啊,我不懂我不敢说啊。茶桌上,很多人来了就说,我不懂茶呀。我都说不要有压力,喝茶嘛,好喝就行了。
李志娟:我现在做茶时间也不是很长,三年多。我们喝茶经常讨论茶气之类云里雾里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但是茶其实不是懂了才能喝,你自己觉得好喝就行了。
张鹏:立顿我也喝,立顿加白糖我也觉得很好喝。今天的主题是茶叶渠道革命,现在很多产品销售有点偏离产品的本质。我去茶叶市场买茶,都是挑包装漂亮一点的,都是拿去送人。我觉得未来知识驱动,变得非常重要。
丹丹:我是一个资深的咖啡爱好者,我觉得在咖啡里加奶或者加糖都是对咖啡的亵渎,我每天喝四杯黑咖啡,我可以非常细致地喝出咖啡的好坏。但是我喝多最多的咖啡是星巴克的咖啡,为什么?很简单呀,可以外带呀。我没有时间喝茶,是因为我对茶的概念就是松风竹林的悠闲。我认为中国的茶文化,没有和世界接轨,它总是很中国化。
格致堂主:我只能从营销的方式进行刚才的讨论,我们营销讨论的是渠道,产品价值如何交到客户手里。我们今天把产品营销和文化也归入到产品渠道里了。于是有了体验,对体验有了更多的认识。从星巴克带出来一杯茶,这个事件,让我关注到的是“从”或“到”。我是外行,我说一些思考,云南茶等于普洱茶,中国茶等于绿茶,普洱茶和绿茶是不是混为一谈?普洱茶和中国茶的饮用方式,有没有问题?我很多省外朋友都认为,云南人都是普洱茶专家。其实我一点都不懂。
普洱茶的消费认知和消费需求是否市场化?由此我提出几个问题,普洱茶根本没有完成消费认知的基础,这个时候谈渠道就是空谈。有日常化需求的时候,消费者如何迅速地选择,这个点没有做到,怎么可能市场化?没有标准识别,不能迅速完成识别,那就不可能市场化。当一个消费品可以在10多年之内膨胀到这样的程度,但是却都积压在消费者手里,这让我感到很困惑。大家都在研究普洱茶的快捷化,便利化,但是至少目前的研究,并没有解决。
小黑:普洱茶的价值属性不是在交易的那一瞬间,而是在冲泡和品饮的场景当中。只有在场景的品饮当中,普洱茶才完成了价值体现。普洱茶火起来十多年的时间,很多方式都是借鉴,很多借鉴了乌龙茶和绿茶。
王强:刚才这个讨论,我先回应一下,堂主说的这情况,其实不仅是普洱茶,整个茶都是这样。都面临着难以市场化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是不是解决其它问题的一个前置性问题呢?我举个例子,服装和方便面。大家有没有讲过方便面馆?服装的专卖店则出现的很早。我们对比服装和方便面,就可以发现消费品当中有极大的差异性。方便面大量的投电视广告,而服装则在终端有大量的投入。那普洱茶会不会像方便面那样的认知顺序?文化-批发-金融,这是我理解的普洱茶产业框架,金融未必是必要的。服装的框架,则是 功能-流通-体验。
星巴克成功地完成了渠道革命,所以我举了这个例子。这个场所很重要,我有时候觉得,它哪怕是卖白开水,有时候我也会选择。我们看看做成的渠道,它究竟是怎样做成的。至少有一家做成了。
张鹏:星巴克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产品,一定有研发过程,有了研发才有生产,才有消费,才有一系列的渠道问题。而普洱茶则是有一堆货,于是生搬硬套的搞渠道。
王强:生搬硬套这个词用得好,普洱茶之前就是一种生产者导向的思维,而没有研究消费者到底要的是什么。
小黑:一个非刚需商品,是否有可能标准化。在美国的中产逐渐发展庞大的时期内,星巴克把一个只能把豆子带回家自己磨的小品类做成了一个标准化产品。我在设想,我们今天会不会经历类似的过程?茶膏速溶等等技术,确实标准化了,但是,没有需求,那怎么办?我们还是重新思考,需求在哪里?今年很奇怪,柑普,它被喝掉了,方便啊,它是真正的用户需求。以及今年开始慢慢升温的龙珠,也是这样。
格致堂主:星巴克的初衷是一杯好的咖啡如何被更多的人喝到?普洱茶可以借鉴的东西是什么?不要只看形式,内容和形式一样重要。从文化到产品端的呈现,普洱茶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今天普洱茶妖魔化的程度,我看着很可笑。不要去摆一个古筝,拉一个二胡,那就叫普洱茶。
王强:我们今天谈的是“革命”,所以我们不搞小打小闹。普洱茶的样子究竟是本来如此,还是普洱茶迎合了当下,形成了现在的状态?
周重林:过去一百年,红茶统治了世界,大家都以为茶到红茶就为止了,但这十年告诉我们,茶的世界里,还有普洱茶。
李扬:从大尺度上来看,加工茶取代了鲜叶,红茶取代了绿茶,这叫革命,人类喝茶,发酵度一定会不断提高。每一个工艺的改革,就是茶叶的一次革命。
张鹏:未来会有全新的茶叶文化语境,塑造全新的渠道与消费理念。
小黑:圈子文化不可能导致市场化,虽然圈子文化永远存在。有人总会追求圈子文化,但是熟茶市场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
王强:革命是不会停止的,但是普洱的发酵度极高是不是一种革命?我还存疑。为什么举星巴克这个例子,是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食品企业,而是一个零售企业。特斯拉是两大技术和一大商业模式的变革,一个电池技术解放了空间,第二个无人驾驶技术,解放了人。对于茶来说,不大可能再通过技术来完成巨大变革,但是渠道的革命很有可能。
结语:听说言几又在成都又逆势新开了几家分店,这对读书人、写书人来说都是一个很振奋的消息。而在昆明,米巢书店、西西弗书店也强势入驻,为昆明的文艺气息再添一抹力量。奋斗者的粮仓,这是米巢书店的口号。因为米巢,这里的家居美食知识,构成了这场有腔调有味道的聚会。
文|茶业复兴编辑部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朋友圈,谨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