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
一只有盖的青花瓷碗
一把高背红木椅
一排长窗
一个亭子
便是最好的品茶时光
在园林里喝茶
盖碗就是最适合的饮茶之选
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 清 光绪
追根溯源
盖碗茶起源于四川
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蜀人饮茶方式较独特
由茶盖、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组成
又称为“三才碗”
“三才”指天、地、人
盖为天
托为地
碗为人
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 清乾隆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相传起源于唐代
1200多年前
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崔宁
他的女儿口啜香茗
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
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黄地红蝠金团寿字纹盖碗 清同治
她拿出一个碟子
把茶杯放在上面
端着碟子喝茶
这样就烫不着手了
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
几经试验
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
为了让外形更美观
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
来套住茶杯
大功告成后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
经崔长官之口
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
终于在世上流行
仿朱漆菊瓣式盖碗 清乾隆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
即是崔小姐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
成都人还加上了一个茶盖
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
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
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墨彩籁瓜纹盖碗 清同治
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
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
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
捧一盏盖碗茶
用茶盖轻拨茶汤
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 清乾隆
盖碗用于泡茶时
大拇指和中指
负责拿碗身
而食指负责固定盖子
手势要不偏不歪
倾斜角度让茶水缓缓流出
喝盖碗茶时首先坐姿要端正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收心》中主张“ 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清乾隆
饮茶同样需要平心静气
左手拿起茶碗托盘
右手抓起盖子
轻轻地“刮”几下
其作用是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
然后将茶盖呈倾斜状
送到嘴边
再把茶汤吸进去
不能有声音
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豆青釉茶盖碗 清乾隆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四川这块地方
既有宝鼎
也有幽窗
茶闲的棋罢的更是比比皆是
不稀奇
一杯盖碗茶
喝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粉彩莲花纹盖碗 清光绪
粉彩莲花纹盖碗 清光绪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
品茗特别讲究
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以杯、壶泡茶
不利于察色、观形
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
铜胎画珐琅罗汉盖碗 清
而盖碗茶具
有碗、有盖、有船
造型独特
制作精巧
茶碗上大下小
盖可入碗内
茶船做底承托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
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
喝茶时又不必揭盖
只需半张半合
茶叶既不入口
茶汤又可徐徐沁出
甚是惬意
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珊瑚红描金开光山水人物方盖碗 乾隆
盖碗泡茶
好处全在一个盖子上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
若要茶汤浓些
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
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
轻刮则淡
重刮则浓
是其妙也
粉彩莲花纹盖碗 清光绪
“白菜青盐视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最负盛名的盖碗茶在北京
在北京人眼里
盖碗是茶具中之珍品
而花茶
尤其是茉莉花茶则是茶叶中的精品
两者结合起来
好比锦上添花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坐在园林里
天是蓝的
水是绿的
花是红的
桥是九曲的
檐是飞的
地砖是六角的
窗户是镂空的
茶叶是碧螺春
水是井水
唯一相同的就是一个有盖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