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茶质量优劣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评茶,是一种专业技能,需要有很多经验的积累和对茶叶的加工、种植、存储等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但有一些方法是茶小白也能够很直观的去辨别优劣的
一款茶的内质是否丰富,它的生长环境要优良、生长状况要好,才会在叶片里积累丰富的内含物质。工艺好坏可以调整一款茶的滋味,但是是无法改变其内质成份的,或者说只能是减少内质成份,但无法增加。
从茶的内质上分辨:
壹|重量
用手抓一把茶,同样类型的茶,内质丰富的茶一定更重。尤其是那些树龄大或生长于荒野中的茶,明显比一般的台地茶重。
不过这个方法是需要有很多同类产品做参照对比的,去茶山收茶时会用上,效率还是很高的。但在平时生活中就用不上了,除非你有一款每天喝的口粮茶做参照对比物。
贰|相对耐泡度高
耐泡度高是指多次出汤后依然有滋味,并非单指色泽变化。内质丰富的茶一定更耐泡,所以看一款茶的耐泡度也是一个非常便捷,可以具体量化判断的方法。
但一定是同类型的茶做对比,不能拿生普和龙井比,非常普通的普洱也会比最好的龙井耐泡,毕竟两种茶的种类和追求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耐泡度也要匹配冲泡方式,最佳的是用功夫茶的方式来冲泡。
叁|汤色透亮
看茶汤是否透亮,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去辨别茶好坏的方式。这里有原料的因素,也有工艺的因素,但只要不是工艺出了大问题,主要还是原料的因素。
这个辨认方法很多人存在误解,我就见过不少,他们认为茶汤里有茶渣就是不好的茶.......看茶汤是看透亮度,比如冲泡出来的茶汤是否清澈见底,还是浑浊不清。比如说下图这两杯老枞水仙的茶汤,汤色乌黑浓郁,但还是清澈见底。
因为原料内质丰富的茶,一定有足够的生长周期,它的革质层厚,植物胶丰富,密度大且紧实,叶片上的物质不会轻易散掉。
一些生长周期短,比如刚种了几年的茶树,一年采摘好几次的茶树,其叶片一定相对轻薄。在高温下冲泡,叶片的细胞壁很容易被冲散掉,所以茶汤中就会看到很多漂浮的小颗粒,就算茶汤颜色很淡,也会觉得浑浊,是无法看透到杯底的。
其原理就如同用养了两个月的鸡炖汤和用养了好几年的老母鸡炖汤一样。
肆|口腔的醇厚及饱满感
我们的味觉虽然很灵敏,但要清楚的辨别出各种香气、滋味还是需要经过一些训练的。但是通过口腔去感受茶汤的醇厚感及饱满度是可以很容易掌握的技巧。
醇厚感简单来说,就是看滋味是不是够浓郁、丰富。饱满感可以通过含住茶汤,收缩口腔里的空间来感受,优质的茶汤会给你一种有张力有弹性的感觉。
另一种感觉是看滋味入喉的深度,味道是在前颚还是到两颊,或是入到喉咙,有的茶甚至连胸腔初都能有感觉,以越深越持久为好。
关于辨别一款茶好不好,前面我们讲了根据茶内质来分辨。
虽然茶内质是否丰富是根本,但其实还要看加工的工艺是否正确,存储是否干净等方面。
那么,下面几个方法很难说是通过内质来判断还是工艺或存储了。
壹|茶汤是否柔滑
小时候喝中药,很苦那种,真是的捏着鼻子死命吞咽才能喝得下去。还有那些刺激性饮料,大家留意一下,是否也要有比较刻意的吞咽动作。
但我们喝到美味的茶汤时,含在口中似乎自己就化掉、滑了下去,好像都不需要我们去吞咽。一个是美味的茶汤会唾液腺受到刺激产生唾液,就会有生津感使口腔润滑。另外一个是胶质丰富的茶汤,润滑效果也很显著。
贰|香气
茶香分干茶香、茶汤香、杯底香,茶汤香又分用鼻嗅的香味和入口的香味。原料、制作、存储干净的茶,干茶香气很醇和,干闻就给人很舒适的感觉。
对比冲泡出来的茶汤味道和喝入口中的味道是很容易看出工艺水平的。工艺好的茶,香气是落入水中的,否则闻起来很香,入口却寡淡无味。还有,看入口的茶汤中是否有干茶的味道,添加的香味落不到茶汤中。
叁|耐不耐高温冲泡
这点是存在一些争议的,但我坚定的认为好茶是耐高温的,绿茶也一样。像那些内质很丰富、革质层厚、植物胶丰富的茶,温度不高根本没法泡出味道。
有一些茶为了追求鲜甜感、高扬的香气,发酵度降低、焙火降低,满足了口腔的滋味需求,这倒是无可厚非。但是茶性以及被改变了,还跟消费者说是温性的茶就有些不好了。
肆|苦后回甘
泡得好的茶喝起来会很甘甜,好茶泡得不好也会甘甜,只是会先苦后甜。
所以我们试茶时会故意泡得很浓很苦,甘甜回得快不快,把苦味化掉。这款茶的美味程度足够的话就能刺激大脑,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让口腔黏膜得到滋润,苦涩很快就会化去。
判断好茶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物质的基本规律和逻辑是一致的,只要记得不可轻信一些玄机妙法,就可以避免很多上当受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