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代 · 点 茶 法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唐代的煎茶法。
那么,到了茶文化鼎盛的宋代,又开始流行哪一种饮茶方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点茶法。
备器
茶碾、茶磨,碎茶用具。饼茶用碾,草茶用磨。
汤瓶,蔡襄在《茶录》中写道:“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汤瓶小巧、颈细,容易注水、点茶。
茶筅,竹制,形似帚,用来搅拂茶汤。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蔡襄认为建盏为佳,纹如兔毫,称为“兔毫盏”。
《撵茶图》局部
择水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强调过水的重要性。
他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尤为难得。
点茶
准备好茶器和水之后,便开始备茶。
先把炙好的茶块放入茶碾中,将其碾碎。
碾好的茶再用茶罗筛出细细的茶末,茶末的粗细会直接影响茶汤的沫浡。
将茶末置于茶盏里,先注入适量的水,把茶末调成均匀的茶膏。
再注入热水,用茶筅环回击拂,打起沫浡。
《文会图》局部
其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曾详细描述过点茶法,被后人称为七汤点茶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汤,沿盏壁注入,将茶末调成膏状,“手轻筅重,指绕腕旋”,沫浡如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第二汤,自茶面环绕注入,汤花如珠玑磊落。
第三汤,采用同样的击拂手法,同环旋复,汤花如粟文蟹眼,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第四汤,注水宜少,速度宜缓,汤花如云雾般升起。
第五汤,运筅轻匀,待表面结成云雾、凝雪般的汤花。
第六汤,以观察沫浡的状态为主,“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
第七汤,要分辨轻清重浊,稀稠是否相宜。如果茶汤表面沫浡如乳雾汹涌,似要溢盏而起一般,便可以品饮了。
《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意思是说,品饮浓厚的沫浡,对身体有益,即使饮用很多也不用担心过量。
《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古人的饮茶之法很有趣吧
那么,唐代的煎茶法和宋代的点茶法相比,你又更喜欢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