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泡是不是伪概念?(新一线是不是伪概念)

作者:茶眼看陕西 更新时间:2022-07-21 21:42 阅读:957

最近蔡亚先生的这个视频火了,其内容是:“我们在英国居住的时候,平均至少一天五杯茶,这个五杯茶不是我们续杯的五杯茶,就是五袋,五袋,什么概念?十五克,泡一泡,结束了,为什么呢,它一下全(泡)出来了,不会说让你慢慢慢慢泡,早晨泡到下午,下午泡到晚上。有时候我们还很自豪的说,我这个耐泡,耐泡是个伪概念,一泡一泡的,你的质量是不停地在变化的,一个好的消费品,好的快消品,它首先的要求是它进入口的茶水,它必须是品质一致的,如果品质不一致,那一定不是好产品。”


这段演说视频一播出,一语激起益阳茶界千层浪,批驳激烈,反响很大。


益阳茶界对蔡亚先生“耐泡”这个观点反驳得很激烈,但究其本质还是“学不学立顿”的问题。论坛嘉宾蔡亚博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曾长期主导立顿茶技术创新与新品开发,被称为全世界品尝过最多茶叶的人。关于是否学立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赘述无益。但如果明知学不了,学不像,学不到位,调转枪头搞对立面,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在益阳茶界意见领袖的发言中,竟然把“耐泡”作为衡量安化黑茶品质优异的标志和特点之一,让我略微感到诧异。


这个争论我看得很热闹,只是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建叔在这场辩论中看到的是目前茶叶界生产方文化和消费方文化的力量激烈博弈。毫不讳言,目前中国茶的消费基本上是生产方文化,茶叶审评的标准及产业的游戏规则都是由生产方制订的,六大茶类的生产方各制定出一套品饮程式,其中别有用心者还实施了“文化绑架”,你不按我这个程序来喝茶,你就不像个喝茶的,你就不是茶人,乃至于就是没文化,就是不中国。这种生产方文化罔顾消费者追求“高品质”和“便捷”的天性和趋势,应该被有识之士诟病,不这样,中国茶产业进步不了。你可以不学立顿,但是不去研判和重视消费趋势,固步自封,那就说不过去了。其实消费者诉求非常非常简单,就是想“第一口”就喝上最好的茶汤。可生产方偏要拧着来,我就得要醒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八泡十泡泡不倒,这种事情以现在的消费节奏看,消费者哪里会给你更多机会。


有机构做过调查,目前十个中国人中,大约有三个人有长期饮茶习惯每日一泡起步,还有两个人怎么也不喝茶,剩下五个人可喝可不喝。毫无疑问,中国茶产业的扩大潜力是要争取这五个人的市场,而不是众多茶企都在这现成的三个人里面兜圈子拼个你死我活。所以,研判这五个人的消费习惯对业界而言非常有必要,这就是趋势。如果“五个人”都喝茶了,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一定能上来!茶叶产值翻一番又有什么问题?行业协会及产业决策者背离这个趋势所采取的传播策略,就是反方向而动,反社会,反消费,反科技。


其实蔡亚先生的视频还隐含了一个观点,很多人条件反射般站队发表观点,未必注意到,这就是刺激消费。蔡先生视频中说的是15g,这是什么概念?你算过吗?而且,事实上目前国内每杯奶茶消耗的茶原叶平均也在9g左右,也已经超过了我们清饮原叶茶每泡4g—8g袋泡装的概念。遗憾的是,很多传统茶企及茶商对这种情况选择了鸵鸟策略,假装看不到。相比而言,贵州茶界对这一点学习的最好,他们总结了“贵州冲泡”模式,多投茶,高水温,快出汤。这九个字为什么好?一来刺激了消费,二来让消费者第一口就喝上浓郁的茶汤,双赢!立顿不提倡耐泡也就算了,贵州茶也是高原茶,为什么不提倡“耐泡”两字呢?云南普洱茶树最大,提耐泡了吗?福鼎白茶叶片最完整,提耐泡了吗?所以回过头来看益阳茶界对“耐泡”的争论,一不为促进茶叶消费做大产业蛋糕,二不为多数消费者的需求着想,建叔不知道你们在争个啥?


耐泡是不是伪概念?


言归正传,文化上的争论且放在一边,今天建叔还是给茶友们总结一下茶叶“耐泡”的知识点,老茶客自不多说,别让这场争论也把这“五个人”带歪了。


所谓“耐泡”通常是指茶可以经过多次冲泡,或者多水量的冲泡,色香味不减或基本保持稳定。一般被用于衡量茶叶的品质好坏,是个相对参数,并不绝对。但是,值得申明的是,茶叶审评的诸因子中,茶汤、香气、滋味、外形(含叶底),这些术语中并不包含“耐泡”一词。所以,茶叶“耐泡”更像一个民间说法,多为市场供应方所采用,无外乎说这种茶性价比高而已,买的值,但毫无疑问,耐泡未必代表高品质。所以上文中提到,建叔对益阳茶界对安化黑茶树立“耐泡”这个标杆略有诧异,就是因为这一点。安化黑茶说耐泡,普洱怎么说,六堡茶怎么说,老白茶怎么说?而且,在安化黑茶产品体系里,细嫩无梗如天尖,粗老瓷实如黑砖,砖茶比天尖显而易见更耐泡,能说耐泡就是好黑茶吗?估计他们自己并没有想得太明白,逻辑还没梳理通。


那么好茶与耐泡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结论很明确也很简单:好茶不等于耐泡,耐泡不等于好茶。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变量非常多。蔡亚先生的视频举了红碎茶的例子,他自己也说,泡一泡就结束了,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这是因为茶叶非常碎,和水接触面积大,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这和茶叶的型态直接相关。所以了解了下面这些因素才能全面理解茶叶耐泡这个知识点,而不是盲目贴标签。


水浸出率


水浸出率是个可测算的指标,实验室可以测出来。用它来评估该种茶叶内含物的丰富程度是比较准确地,也即上面所说的耐泡程度。但水浸出率也是有区间的,数值基本恒定,水浸出率再高也不会超过茶这个物种应该具有的数值。还有,不同的茶的水浸出物不会有天壤之别,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这样说是避免有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子反科学。


叶片的老嫩及整碎程度


纯单芽头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的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这是因为茶叶不同内含物成分在芽、叶、梗、嫩茎等不同位置含量有区分,粗老原料其内涵物质相对比较丰富。含梗的茶必然耐泡。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紧压茶比散茶耐泡。紧压茶中,青砖压得最紧,茯砖压得稍松,熟茶压得紧,生饼压得松,耐泡程度也不一样。


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茶树的树龄越大,芽叶耐泡度越高。大树茶或者大叶茶常常比较耐泡。北方茶区及高海拔茶区茶芽孕育期长,内含物丰富,相对耐泡。


制作中的揉捻


毛茶制作中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茶叶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传统白茶不炒不揉,或者如新工艺白茶微微揉,叶片细胞壁没有被破坏,耐泡度相对也高。


冲泡方法


同样的茶,不同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壶的容量,所表现的耐泡度就是不一样。第一,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二,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三,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茶叶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陆羽《茶经》共十卷,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茶之造、茶之煮、茶之饮和茶之出。用现在术语来说即是∶制茶工艺、泡茶方法、茗饮品鉴和产区评比。在每一个环节,陆羽都不厌其详、具体而微地把各项因子的好坏高低正舛,一一罗列;这些评鉴不但促进了茶的品饮乐趣和价值,引导市场的流动和经济的利益,同时也提升质量的改善和指引发展的方向,有利于生活的享受和精神内涵的发掘。现今喝茶的风气十分蓬勃,但积非成是、颠黑倒白的说调也多,主要原因也就是忽视了评茶的科学性,存在道听途说、穿凿附会、射利忽悠的思维。所以,茶叶品评是茶文化的最根本基础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