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和景洪市境内,面积逾两干平方公里,分别为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易武(漫撒)。这里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七子饼茶的故乡,曾是清廷的贡茶产地。到清朝乾隆后期,六大茶山茶园面积已达十万亩,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一片繁忙辉煌的景象。
为重振普洱茶的辉煌,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组织一支全州各版纳茶叶普查工作队,从 1957年11月15日起到12月15 日止,历时一个月。行程一千二百多里,走遍了六大茶山,后来写就了《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一文,为记录古六大茶山留下了宝贵的科考调查报告。
1994 年,由台湾中华茶联合会会长吕礼臻先生带队,组织了时称"茶疯子"的台湾茶界痴茶人士汪荣修、何健、陈怀远、吴芳洲、曾至贤等,连续四年赴古六大茶山考察,跑遍了六大茶山,写出了《古六大茶山寻根之旅》,刊登在曾至贤所著《方圆之缘》一书"茶马古道第二站"中。
2006 年,《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詹英佩只身走进古六大茶山,她花了五六年时间,先后十二次对六大茶山进行考察,出版了专著《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详尽介绍了古六大茶山的前世今生。
2011 年起,中原茶界活动家、才子马哲峰先生每年春秋两次带领中原的普洱茶爱好者,到云南古六大茶山游学问茶。他们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山高箐深,不怕道路泥泞,不怕大雨滂沱,或开着越野车、皮卡车,或骑乘摩托车,或步行,翻山越岭,涉水而行,进入古六大茶山,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2018 年冬,在从刮风寨赶回麻黑村的大路上,马哲峰先生从载人摩托车上摔了下来,摔断了右腿,至今右腿脚踝处还留有一块钛合金板、四颗钛合金钉和六颗螺帽,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三国时期,曾经躬耕南阳的武侯诸葛孔明率军南征时遍历六山,"孔明植茶"的故事至今还在古六大茶山流传,并被茶农尊奉为"茶祖"。如今,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诸葛孔明诞辰这天,六山的茶农都要举行祭拜茶祖孔明的集会,称为"茶祖会",以示对孔明的感念诸葛孔明躬耕地南阳隶属于华夏文明昌盛的中原大地,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在1700多年以后的当下,从 2011年起,来自中原郑州的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马哲峰老师,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带领几名学员到访云南,深入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的古六大茶山游学问茶,他们深入茶山的村寨,进农家、访茶农、去茶园、亲自采茶;进初制所,亲自杀青、揉捻、制茶;吃农家饭,品普洱茶。数十次遍历六山,循着茶祖孔明的足迹,探访古六大茶山的遗迹,或在茶马古道,或在老茶号遗址,或在残垣断壁处,或在遗存石碑旁,或拍照,或拓碑,或用放大镜对准碑文观看寻思,或找当地老茶人采访,或翻阅古籍文献,细心寻找有关普洱茶的只言片语,连续十年,终于取得真经。他是迄今为止去往古六大茶山次数最多的一位学者。从2018 年起,他相继出版了《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两部大作。
这次《普洱六山记》的出版发行,更是他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和自己用双脚丈量六山而取得的真经。这是一本弘扬普洱茶文化、宣传云南六大茶山和普洱茶的好书,是对云南茶树原产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是一本值得读者阅读、拥有并读懂古六大茶山和云南普洱茶的一本好书。
游学问茶是马哲峰老师的创造发明,他用这种方式,让学员们领略了云南茶树原产地的美丽自然风光和厚重人文历史,领略了种茶之艰辛,制茶之艰难,寻茶之不易。在经历了干辛万苦之后,学员们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茶,茶的生物习性,茶树原产地的环境条件,怎样制好茶,怎样判别茶叶的好坏,怎样品饮茶,他们最终取得真经,成为普洱茶的行家里手和茶叶专家,这比那些在课堂上空谈茶叶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不知高明多少倍。我非常乐意为这本书写序,感谢作者的信任;并由衷地希望作者再接再厉,继续致力茶教育,促进茶经济,弘扬茶文化事业。
苏芳华,2020 年 8 月 16 日于昆明。
(本文为马哲峰《普洱六山记》序言。作者苏芳华,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原主任,高级工程师,主编出版有《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等。)
点击上面小程序购书及查阅详情
作者:马哲峰 陈晓雷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最近二十多年以来,伴随普洱茶的崛起,六大茶山重又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云南大小数千家茶企,无数企业都推出过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历来都是普洱茶市场关注的热点。在众多普洱茶友心目中,六大茶山更是普洱茶的圣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茶友前往六大茶山寻源问茶。本书即为茶文化学者马哲峰先生近年来在普洱六大茶山寻茶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上半部分,作者以《云南通志》《普洱府志》《思茅厅志》等清代古籍文献为佐证,以散落在六大茶山地面上的碑刻为线索,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六大茶山的历史,填补了普洱茶类图书中的空白,回应了市场关注的热点。下半部分为,作者将深入六大茶山寻源问茶的亲生经历,以散文的笔法娓娓道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