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茶与茶道

作者:九郡贡普洱茶 更新时间:2022-07-22 04:57 阅读:692

说起茶道这个话题,很多客官会说是无病呻吟,扮做文化人。其实中华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的内涵,绝对不是现代追求急功近利,钟爱快餐文化,唯舶来品至上的人所能理解和喜爱的。


以下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说说茶与茶道


茶为国饮—茶与茶道


一、茶与茶道的起源


《茶经》的作者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尝百草,日中百毒。有一次他在野外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不光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还有解毒的最大作用。


茶为国饮—茶与茶道


“茶”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神话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茶为国饮—茶与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茶” 字象征长寿。


“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岁。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


还用“茶”字来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我国吃茶喝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人好客,客来敬茶,这也是汉族最早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宾客至,总要沏上一杯香茗。红白喜事,也一定少不了茶。


南宋国都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果点,馈送远亲近邻。茶礼也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的。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成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


茶为国饮—茶与茶道


所以,民间男女订亲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下聘礼时的下茶,定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酒。举行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礼。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现在一般还保留着敬茶的礼节。


长久以后,在整个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形成了定式,又在中国传统文化—尚道的思想下,由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给出了不同的思想、礼节和规矩,逐步演变成了茶道。


二、茶与名人的诗句


咏普洱茶》


宋·王禹偁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赏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咏茗》


明·佚名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


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茶庵鸟道》


清·渝杨


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


一径寒云连石栈,半天清磐隔松扉。


螺盘侧髻峰岚合,羊如回肠屐迹稀。


扫壁题诗投笔去,马蹄催处送斜晖。


《普中春日竹枝词十首》之四


清·舒熙盛


鹦鹉檐前屡唤茶,春酒堂中笑语话。


共语年来风物好,街头早卖白棠花。


《谢赐普洱茶》


清·査慎行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军中行乐词十首》之二


茶为国饮—茶与茶道


猩猩贴地坐铺氊,红点酥油一样鲜。


普洱团茶煎百沸,偏提分赐马蹄前。


《煮茗》


清·嘉庆皇帝


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


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


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


一瓯清兴足,春盎避清寒。


《赐贡茶二首》其一


清·王士祯


朝来八饼赐头纲,鱼眼徐翻昼漏长。


青篛红签休比并,黄罗犹带御前香。


一七令·茶 唐代: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泉煎茶有怀


唐代: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代: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满庭芳·咏茶


北宋: 米芾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品令·茶词 宋代: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因太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不能一一罗列。


茶为国饮—茶与茶道


三、泡茶的用具和相关步骤和器具


1、茶具


置茶器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茶漏: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5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理茶器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茶桨: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茶刀:取、倒茶叶。


分茶器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


茶杯:用于品啜茶汤。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涤洁器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茶船: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水方: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2、冲泡程序


温杯洁具:用烧开的水,对所有用到的泡茶器具、品茗器具进行高温冲涮,达到温杯和洁具同步进行。这里,我们建议品新茗或者斗茶用盖碗,泡习惯常喝的茶可以用紫砂壶、陶壶、银壶等。


备茶:将要冲泡的茶称重准备,普洱茶的标准一般按三朋7克,四友8克的标准进行称重准备。


洗茶(醒茶):将沸水倒入杯中,淹没茶叶,并迅速倒出茶汤,务必将残汤沥干净。


冲泡:一般醒茶30秒钟后,等茶叶充分吸水完成后,再次将沸水倒入碗里。一般不要直接把沸水冲到茶叶面上,而应该沿杯边注水,让茶叶均匀的受到沸水的浸泡,总共让茶叶在盖碗中旋转起来。倒水过程中可以用壶嘴对客人“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杯盖拂去茶末儿。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四、中国各个时期和流派关于茶道的说法


茶道在唐代标准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标准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标准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


煎茶道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唐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宋代。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泡茶道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泡茶道蕴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绵延至今。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斗茶道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工夫茶道


功夫茶道盛行于广东潮汕地区,源于宋代。至今潮汕地区家家户户仍保留着喝功夫茶的风俗。功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也就是沏泡茶的学问,其中洒茶还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即是洒茶要低,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须像车轮转动一样,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要杯杯轮流洒匀。“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盖碗中。


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只是他们把工夫茶艺术化了。


道家茶道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要素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道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负水斋居士认为:“茶道是构筑在特定的客观事物上的茶人的观念,它既是茶人的认识论,也是茶人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从广义来讲,“茶道”是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制作工艺以及利用与其茶品相应的食茶、饮茶方法进行养生并冶炼情性的观念方法的集合;从狭义而言,‘茶道’就是普茶网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借喝茶之事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以及由此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居士继承并改造了陈香白的‘七义一心’而提出以茶事引导为中心的二元制茶道理论:《六义一心论》。他认为:茶道哲学是围绕‘易’发展起来的;中国茶道的精神道德价值的核心在‘怀仁’;中国茶道养生理论的中心则是‘启智’;整个茶道体系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养身与修身为其内涵,六义为其外延。茶道的六外延是:茶理、茶艺、茶礼、茶器、茶情、茶学说,合称六义理,茶事引导统率六义理。


那么,您认为的茶道是什么呢?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