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日用平常的物件,人们有智慧开发了各种类型的茶。
现在已经算是冬季了,天气冷通常推荐喝红茶。
红茶,如果简单理解就是发酵程度高的茶。今天喝了一款祁红,是15年的老茶,带有点微微的梅子味,用马克杯直接泡了喝的。
就是因为冷,不自觉就想喝一点红茶。最基础的人类自然的反应,冷了就喝些热性的东西。
不知道这类反应性的动作是否被归入文化范畴。
另外就是味道,因为是当年的出口外贸茶,这些红茶是0.6厘米的小段,看上去可以说是茶碎,其实是为了符合出口国际标准的做法。
高温水泡的茶,汤中有一些陈化而显出的梅子味道,也有涩的感觉。如果追求味道好水温低点即可。泡茶,是可以自己做实验的调节温度,味道会发生变化。
茶饮后进入人体内,也有明显感受。
这款茶大致的感受分三部分,先是感觉呼吸更畅通了,后背热的明显,出汗。后来胃热。喝茶感知到温热是容易的,多数人都会感觉到。
古代没有红茶,主要是绿茶和一些白茶。
中国古代和现代是“反着的”。如何理解呢?
古代文化由于自然环境的阻隔,文化相对“专”,比较单纯一些,虽然有外来思想融合进来,但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容和与调整。从技术层面,自己自足,各学科的专业性比现在弱。
绿茶对应人的脑和“心体系”更多一些,可以清脑,去心火(古人讲心主神明)。古人“身心合一”的程度也高于现代人,调神了往往身体也就好了。
现在人类社会正相反,思想方面呈现“多样性”。
古代是相对单一,可以按地缘划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特点非常明显。
现在呢,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各种思想的传播更方便,信息全球化的流通,甚至可以时时更新。具体技术层面,强调专业化,侧重在条块分割,这样更容易被逻辑思维把握。(古代则不那么大范围的强调专业)。
大范围看,借茶去理解,红茶与现代社会的特点相关性。
现在自由商品经济的社会机制可以把各个行业的“能力”充分发挥,也可以均衡整体。
现在是商品社会,驱动机制在于资金的流动和分配。一个新兴行业发展了、有高额利润,各类资金、人力、技术就流过来,最后利润空间居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了,该就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社会集体,资金流向是“制衡器和触发器”。资金流动的考虑,阻隔了道德和思想的考虑。
红茶在这样的社会机制出现的时期内,在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早期也被确立。
以前在福建乡里,如果发现茶发酵过度了,就认为这茶“做坏了”,是不喝的。西欧人士先喝这些高度发酵的红茶,然后中国人才慢慢接受了。
由于中西方的交流和沟通,红茶才进入中国人的体系,也位列六大茶类之一。同时期,市场经济机制也被引入中国。
再到身体这个层次,上面说了,那款祁红有“呼吸畅的作用”,呼吸也是内外交互,体内新陈代谢更强了。
红茶是暖性的茶,人感到发热,是物质层的元素转化之后,散发能量,而且出汗,汗血同源,把汗熏蒸出来了。
试着拆分开来说明:
1、这个暖在气血层面产生的作用。
2、汗是体液,带动的是物质身体的各个层面。
由此引发的思考,做个类比,这个“汗”类似市场经济环境里的流动资金,其可以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按中国人对五行的理解,水的特点是流动和传递信息。
要说明的是,以上是按照中国人的圈层思路发表看法,可能有人感觉“玄”,或者同意,或者不同意,大家姑且一看。
只是借着茶,来讲述中国人思路的“建模”过程。
©图文源自网络整理,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文来自茶物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