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作者:书呆子茶叶 更新时间:2022-07-22 07:13 阅读:952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在茶圈,一直有“喝茶”与“吃茶”的说法。我们平日里都是说喝茶,很少会说“吃茶”,吃茶的称呼,是有历史缘故。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而由吃到喝的过程也随之改变。


茶之为用,古人最早发现茶的功效,也是吃出来的。


相传,神农尝百草时误食一种有毒的草,在生死之际一阵风吹来几片叶子,神农便捡了两片放在嘴中咀嚼,顿感神清气爽。后被命名为“茶”,用做药饮。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神农尝百草


魏晋南北朝 | 煮茶法


“药饮”走向“食饮”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的饮用方法演变为混煮羹饮的方法,茶走向“食饮”。


羹饮,即煮茶做羹,像喝汤吃粥一样,连汁带叶一起吃下。东晋郭濮《尔雅注疏》中有载“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其做法如下:先是采生叶蒸熟捣碾,然后和以米、姜、盐、陈皮、香料、生奶等配料一同煎煮,有时候甚至还包括葱,有点像现在的蔬菜汤,不过佐料是茶而已。


煮茶法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粗狂的吃法,唐代陆羽《茶经》中载“伐而掇之”,即将茶树枝砍下,采其嫩叶煎服或放在火上烤食。此食用方法食之虽苦涩,但馥郁茶香能快速消除疲劳,渐渐被广泛推广。


魏晋时期,用茶熬制的粥“茗粥”成为热门抢手货,引人争相购买。唐代《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茗粥的做法是先将茶炙成焦状,捣成粉末,然后和小米一起煮熬。


唐时,吃茗粥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习俗,后传到日本。日本至今保留以茶煮粥的唐宋之风。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在唐之前,茶叶都是被当做一种食物而存在,基本是一道菜。唐中期,茶叶从蔬菜行列中摆脱出来,正式走向精致。而茶饮文化得以发展还要归功于一人——茶圣陆羽。


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唐宋 | 煎茶法


从粗狂走向精致


唐中期,精致的吃茶法“煎茶法”开始出现。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记载了这种制茶工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晴朗天气,摘鲜嫩茶叶,用蒸的方法使鲜叶脱水,然后捣碎成末,以模具拍压成团饼之形,再烘焙干燥,之后在茶饼上穿孔,以绳索穿起来,加以封存。这种方法制出来的茶,唐人称之为饼茶。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饼茶吃法也很复杂,取饼茶碾碎倒入陶器中,放于炉上文火慢煮,煮沸后连汤带汁一起吃掉。


这种制法茶的香气被充分激发出来,但唐人依然很重口味,在吃茶时放置一定量的葱、姜、枣、桔皮等一起食用,茶色赏心悦目,味道地道纯正。


不过,陆羽将“煎茶法”普及之后,喝茶也就开始讲究起来了,形成“王公朝士无不饮”的兴旺局面,并且令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开始盛行饮茶之风,催生出另一饮茶方式。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唐后期,“点茶法”开始出现,是文人雅客聚会必备娱乐项目,到宋朝时达到巅峰还衍生出“斗茶”。


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


点茶法简单易操作,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都玩得起。于是,民间斗茶的风气也渐渐兴起。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呆子说茶|你不知道的,吃茶那些事


斗茶法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最终也成为了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宋朝,饮茶斗茶之风达到极致,还衍生出著名饮茶器具“建盏”。


明朝 | 冲泡法


从繁琐复杂的冲泡方法转为直接冲泡


盛极而衰,每个事物都将遵循这一定律。



茶文化到宋朝发展到极致,元代后茶文化开始衰落,但吃茶风气依然盛行。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嫌团茶太过繁琐又劳民伤财,下令废团茶而改制散茶,冲泡法开始出现。


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蒸清散茶,用开水冲泡,只饮茶汤其渣弃之,饮茶的方法由此大变,喝茶的说法也随之出现。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