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时海: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作者:茶眼看陕西 更新时间:2022-07-22 08:52 阅读:218

在普洱茶界,提起邓时海,几乎无人不知,他是普洱茶复兴的亲历者,更是重要的推动者、传播者。1995年,邓时海在中国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为人们认知普洱茶打开了一扇窗户。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把普洱茶从一种日常饮品提升到了可玩可赏的艺术层面,更是把“越陈越香”这个概念演变成了茶界公认的普洱茶的“核心价值”。


邓时海: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普洱茶,是儿时的故乡情结


邓时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今年N岁,我喝了N+1年的普洱茶。”多出的那一年,是在娘胎里喝的。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反映出了他生长的地方-马来西亚的华侨日不离茶的生活状态。邓时海说,他们那里的人不爱喝白开水,早上起来,家里会煮一大壶水,再丢一把茶,全家人不管老人小孩,一天就喝这一大壶茶,几乎把茶当水喝。而一般他们喝的就是普洱茶、六堡茶、寿眉之类。过去交通不发达,走海运要很长时间,绿茶、乌龙茶保质期短,只有那些保质期长的后发酵茶才适应当地的需求,而普洱茶在当时算是高档茶,普通人家一般喝 六堡茶。


1963年,邓时海考上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体育老师,就一直定居中国台湾了。普洱茶是他儿时的故乡情结,成年后,他开始尝试去发掘普洱茶的特色,他觉得这么好的茶,应该在各种茶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一到假期,他就跑去香港,去一些老茶庄里买茶,和香港的茶人交流,了解关于普洱茶的所有信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台湾的茶文化开始兴起,以范增平、蔡荣章等人为代表的台湾人,引领了“茶艺”热潮。但台湾人主要还是喝本地产的乌龙茶、东方美人、红茶等。伴随着中国台湾茶艺兴起的,还有宜兴的紫砂壶。当时对茶感兴趣的台湾人,几乎都会大量收藏紫砂壶。至于普洱茶,那时还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


邓时海: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首开私人定制普洱茶的先河


为普洱茶写一本书,把普洱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个念想在邓时海心中生根、发芽,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期。因为一个日常饮品,只有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它的价值才能不断被传播、被放大。为了搜集资料,邓时海频繁地跑去香港,甚至在1989年他就跑到了云南,去了易武,上了茶山。他还记得第一次去易武的失落,这个频繁出现在号级老茶内飞上的地方,那些知名的老茶庄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易武大街上只有一个国营茶厂的茶叶收购站,传统的制茶工艺也断代了,都没有流传下来,很可惜。他坦言,满怀期望、千辛万苦的云南之行,对他来说收获并不大,大部分资料都是在香港收集的。


再次到云南是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云南思茅(今普洱市)召开,邓时海作为中国台湾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了研讨会,并提交了《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一文,第一次把“越陈越香”的概念带到了中国大陆。笔者问他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与会的人员有没有什么反馈,他说:“他们当时好像都是无感的,没什么反应。


邓时海: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因为当时喝过普洱茶,尤其是老茶的人实在不多。”邓时海回忆道,唯一只有当时参会的一名女士,小时候在勐海生活过,后来随家人移民去了美国,她对普洱老茶比较感兴趣,刚好邓时海身上带着一个紧茶,就送给了这位女士,她说小时候在勐海茶厂见过这种紧茶。这次研讨会的第二个议程是关于古茶树保护的,主办方带着专家、学者们参观了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大黑山野生古茶树,大家无不被古茶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古茶山的生态环境所震撼。邓时海觉得,应该为这次云南之行留下点什么,当时负责接待的人员中有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的陈露云,他就委托陈露云帮他找一些南糯山的原料,做一批普洱茶。1994年,第一批“云海圆茶”生产出来了,还用着勐海茶厂七子饼茶的绵纸包装,为了区别,他们在茶饼中间打了个正方形的孔。1995年,第二批“云海圆茶”也生产出来了,用的是景迈山的原料,包了白绵纸。这两批“云海圆茶”量都不大,每批只有一吨多,但这批茶早于吕礼臻的“96真淳雅号”,邓时海也算得上是首开私人定制普洱茶先河的中国台湾茶人了吧。


此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跑到云南做茶,或者找国营茶厂做定制茶,普洱茶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商标,打破了中茶商标一统天下的时代,普洱茶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市场的产品和品牌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普洱茶在落寞了上百年之后,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邓时海: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 普洱茶 》(2016年)


《普洱茶》打开一扇认知普洱茶的窗


1995年,《普洱茶》一书终于完稿了,可是邓时海问遍了中国台湾的书局,


却没有人愿意帮他出版,因为书局的人觉得普洱茶本来就没有多少人知道,


这个书出来更是没有人会买的。直到邓时海找到一个做《茶与壶》杂志的朋友,才勉强愿意帮他出版,印刷的量也不多。书上的茶除了贡茶部分,很多都是邓时海自己收藏的普洱茶,还有些是香港茶人提供的资料。他说,当时这些茶都不贵,比如20世纪50年代下关的铁饼,他后来送给下关茶厂老厂长冯炎培的那片,当时才一两百块钱。笔者问他:“您当时有没有预想到之后普洱茶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邓时海笑着说:“千金难买“早知道”啊!早知道现在老茶那么贵,当时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把它们全部喝 掉了。”


《普洱茶》一书刚出来两年,市场反响平平。邓时海说,真正开始有了转机是在1997年,在此之前,大约1995年后,中国台湾的紫砂壶市场大崩盘,情形应该和20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差不多吧。很多收藏紫砂壶的收藏家开始转而收藏普洱茶,《普洱茶》一书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知普洱茶的窗。另外,1997年,香港掀起回归前的移民潮,很多老茶庄、茶楼纷纷结业,打开仓库,抛售库存的茶叶,这个时候,接盘的也大多是台湾人,包括一些在香港的福建籍茶人。那时台湾人对普洱茶还是很懵懂的,只是隐约觉得这个茶有收藏价值,很多人都是拿着邓时海的书按图索骥,照着图片买茶的。


邓时海: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越陈越香,从众人无感到行业共识


2003年以后,普洱茶从珠三角开始复兴,并迅速蔓延到了全国。2003年,邓时海第一次到广州作茶文化讲座的时候,发现《普洱茶》已经有盗版书了。2004年《普洱茶》简体字版正式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越陈越香”的概念也在大陆的普洱茶圈子里不断扩散,并逐渐被大家接受,最后演变成今天的行业共识。与此同时,中国台湾的很多老茶也在2003年以后经由台湾茶商的推广不断回流到了大陆。邓时海说:“普洱老茶在台湾就像一个过客,真正消费掉的并不多。”慢慢地,香港的很多老茶也回流到了内地。


邓时海: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普洱茶续》(2005年)


当笔者问邓时海,是在什么契机下把“越陈越香”这四个字和普洱茶联系在一起时,他笑着说:“很少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呢!”他说,中国台湾有一种金门高粱酒,刚做出来的时候,很烈,非常刺激,但是放上十几二十年以后,就会非常香醇,刺激性降低,新酒和老酒有很大差别。“越陈越香”的概念,最早是来自古人对酒的形容,在喝酒的过程中,他想起了普洱茶也像高粱酒一样,新茶很苦涩、刺激,老茶却非常醇厚,于是他把这个概念大胆引入普洱茶中。


其实,“越陈越香”的概念早年在茶界也是颇受争议的,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芳香物质是锐减的,不可能越陈越“香”,但是后来,大家慢慢接受了广义上的“香”,它指代的是普洱茶在后期陈化过程中品质提升的综合表现,比如茶汤由黄转红,茶性由寒转暖,滋味由苦转甘,口感由涩转醇等。普洱茶是时间雕琢的艺术品,“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关键,是普洱茶不仅能在六大茶类中占据一席之地,更是全国茶类第一品牌的魅力所在。所以,发展至今,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行业共识。(作者:黄素贞,来源:普洱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