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崇文抑武”,实行“文人治国”,雅致、内敛、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及理念成为一时风尚。“琴棋书画诗酒茶”被称为“文人七件宝”,“茶”居其一。
可以说,茶在宋代是“国饮”,极为风行,上至帝王,延及文人,下至市井百姓,品茶斗茶,均是行家里手。
宋代饮茶由唐代的“煮茶”演化为“点茶”,茶叶先碾成碎末,然后以茶宪击拂成茶汤饮用,可以说,主要的茶艺都是在茶碗、茶盏中完成。
所以茶盏、茶碗在宋代茶事中最常见,也最为讲究。同时宋人尚白茶,所以能衬托茶色的各类黑釉盏最受认可。
从历代文献及现今的考古资料看,宋代茶器中建窑兔毫盏最受推崇。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蔡襄《茶录》中写道:“兔毫紫瓯新,蟹眼煮清泉。”
苏轼“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也表了一把对兔毫的情有独钟。
这类盏大多标有“进御”、“供盏”款,其实是当时的“贡品”,为“贡窑”,地位可以与定窑相媲美,仅低于“汝、官、哥、均”。
兔毫盏尤受帝王、上层文人推崇,或许还是占了量大及纹理的便宜。
《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曜变”、“油滴”毕竟罕见,估计是数以万计的盏中才能出现一二,并且有长期氧化所产生的包浆、宝光,生产之处未必有如此的光影变化之感。
兔毫在建窑中属于量产品种,一则方便完成进贡任务;二则这类上下灵动的条理,也有倒影拂动之感,生机活现,别有情趣。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施半釉,而器物唇边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内外黑釉面上带黄色条缕丝纹,类似野兔毛毫,纹理清晰,细腻流畅。
建窑兔毫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
芦花坪窑址出土的建盏碎片
建窑为中国古陶瓷中黑釉瓷系的核心代表,属宋代八大窑系之一,但在近几年火热的收藏大潮中,建窑却显得很“低调”。2005年,一只建窑“兔毫盏”曾以1300万元拍出,当时被叫做“天价”,但之后“兔毫盏”鲜见于各大拍卖会。
《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陈梦家:物我合一的收藏境界”是这样开篇的:“世上没有以收藏为生的收藏家。收藏是花钱买雅兴、买文化的事,不能养家糊口,更不能发财致富。”
这句话用在建盏之上特别合适,如果一开始入门目的就不对,那么之后在这条路上肯定也是越走越偏。但以下的几类人,就不适合玩盏:
(1)完美主义者
建盏的工艺的特殊性,烧制过程中有很多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势必会带来一些些的“不完美”。 ※此处所说的并非为瑕疵带来的“不完美”,瑕疵盏一般作者也并不会出售。 我们说的是在购买建盏之前要有心理准备,与建盏工艺共生的一些特点(比如一些小气孔、玄釉等等),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没有包容的心态者不建议玩盏。
日本镰仓大佛次郎私藏---建窑彩斑建盏
(2)“没钱”的
这里所说的“没钱”并非是真的没钱,只是并不是很愿意拿出一些钱投入到建盏上的那一类人,总觉得能拿出100块钱来买盏就已经是“天价”了。 当然,凡事不能走极端,玩盏也一定不要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投资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可先从几百元的建盏起步(当然也就是购买实用器,并无多少收藏价值),随着自己对建盏的了解程度逐渐深入,随着自己的眼力跟财力提升投资,当然前提是如果您想继续投资的话。 所以,“没钱”的也尽量不要购买建盏。因为您一心总想购买便宜的“建盏”(可能都不是建盏),不但没有收藏价值,而且安全也很难保证。最后还多出那些不好的评价,这锅建盏不背。
遇林亭窑描银束口盏
(3)心态不对的
投身建盏的人归根到底只有两种心态,一是玩,是爱好,是真的喜欢。另一种就是赚钱,而且这种心态可能还占了相当一部分。
个人觉得,购买建盏首先是需要真的爱好,然后到一定程度、到达一定的高度再谈收藏赚钱。如果您一开始就抱着暴富的心态投资建盏,那还是不建议玩盏。
(4)听到什么就信什么的人
建盏与别的茶器并不同,没有办法批量生产,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盏友玩建盏也多年,可是每每遇到自己比较中意的盏,还总爱请示旁人,似乎买不买盏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旁人的评价。时间久了,对建盏很难有独到的鉴赏能力,也很容易被别人想法左右,或被骗的那类人。不建议玩盏为好。
欢迎关注【武夷岩茶课堂】——
常说茶文同讲盏史,偶看山水也聊国风;
引经据典多为原创,时有编整雷同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