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赫赫有茗,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茶知识。
最近大火的#梦华录#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而宋代的“点茶”“茶百戏”也随之火出圈。
除了各大媒体头版头条报道外,线下更是掀起了学习点茶热。
但是大家对点茶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
宋人点茶为什么用的是茶粉而不是茶叶?
为什么拿个“锅刷”点?
点茶法从哪里来?如何演变?
点茶流程又有哪些?
今天的文章,我就带大家一一揭秘。
点茶法的由来
《梦华录》中使用的茶粉
宋代虽然和唐代一样喝的主要是团饼茶碾碎而成的末茶,但却从煮饮法(茶叶投入锅中煮)逐渐变成了点饮法(茶叶不投入锅煮,只冲)。
最初茶杂合他物煮而羹饮。三国魏张揖《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用葱、姜芼之。”这种饮茶按方法至今仍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的一些地区被使用。
茶中夹杂他物煮饮的习惯在唐宋时期一直相当流行,但到唐代,单煮茶叶的方法开始得到人们的重实,尤其是陆羽在《茶经》中更是大加提倡。这种方法最初是在南北朝东南江浙一带流行起来。
唐代还出现了直接用水冲泡茶的方法。《茶经·六之饮》“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淹)茶”,陆羽对这种只是用开水泡泡的茶也是很看不上眼的,也将此列入“沟渠间弃水”之列。
所以,唐代直到宋初占主导地位的是煎煮法、间有冲点、冲泡法。
多种饮茶方式并存的局面在宋代蔡襄《茶录》之后有了根本性改观。这本写于宋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上篇有“点茶”一节,详细介绍了点茶的具体方法,使得点茶法在宋代并存的多种饮茶方式中脱颖而出。
《茶录》解读
在蔡襄写成《茶录》并通过坊肆广为流传之后,由于皇帝如仁宗对北苑贡茶及其煎点方法的眷顾,其次龙凤茶贡茶作为赐茶的身价日增,然后文人雅士如蔡襄者对建安茶及其点试方法的推崇,更因为在大观年间宋徽宗赵佶亲自写成《大观茶论》再度介绍末茶点饮的方方面面,末茶点饮的方法,很快就在宋代占据主导地位。
《大观茶论》解读
在点茶中必须用到的“锅刷”,有个专有名字叫“茶筅【xiǎn】”,其实点茶不仅用“茶筅”点,还用这些。
点茶法的演变
点茶,根据点饮用具使用时间的前后和演变一般分为箸点法、匙点法、筅点法。
宋初为箸点法,林逋有:“箸点琼花我自珍”,箸即筷子。
1049年-1054年间,蔡襄所著《茶录》将点茶这个动作定为名词,成为一种饮茶方式。其方法为用汤匙点茶,注水二次,简称“匙点二汤法”。
一开始没有固定的点茶器具,就用食用器具筷子、汤匙代替。
宋代筷子、汤匙
1107年,宋徽宗赵佶作《茶论》,时值大观元年,世称《大观茶论》。其方法为用茶筅点茶,注水七次,简称“筅点七汤法”。
茶筅
茶筅,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有像锅刷子一样的圆柱形,也有切片的,《梦华录》中两个都出现过。
《梦华录》切片茶筅
点茶方法原来经过这样的演变,那么真正的点茶流程主要有哪几步?下面详解介绍。
点茶流程
点茶流程,多结合《茶录》《大观茶论》中的记述来演绎。主要分以下几步:
1、备茶:(炙茶)、碎茶、碾茶、磨茶
先将茶饼“以净纸密裹槌碎”,南宋审安老人用的是“木侍制”。
然后将敲碎的茶块放入茶碾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碎末。
最后放入石磨中磨成粉末。
宋 刘松年《撵茶图》中的石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吃的是陈年旧茶,就还要先完成一道“炙茶”的程序,即先在干净的容器中用开水将陈年茶饼浸渍一会儿,再将茶饼表面涂有的膏油刮去一两层,再用钳子夹住茶饼在微火上烤炙干爽,就可以像新茶一样开始碾茶。
2、罗茶
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筛,确保点茶时使用的茶末极细,这样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为此,要求茶罗罗底一定要“绝细”,“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而且罗筛时不厌多筛几次。
3、候汤
用沸水冲点末茶,水温的恰到好处至关重要。汤“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宋代煮水与唐代不同,不再用鳆(fù)而是用瓶,敞口能目辨汤变,而茶瓶辨汤就比较困难。
所以蔡襄说:“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宋代茶人在茶事操练中提出了“声辨法”、“气辨法”,即依靠水的沸声和蒸气的升腾来判别煮水是否适度。
4.熁盏
调膏点茶之前,先用开水冲涤茶盏。这个习惯至今在中国人的日常饮茶及日本的茶道中仍然保留。
人们普遍认为,将茶杯预热,有助于激发茶香,而在宋时,人们认为“熁盏令热”,可以使点茶时茶末上浮,“发立耐久”,有助于点茶的效果好。
5、点茶
不管是二汤还是七汤点茶,第一步都是调膏,即“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一般每碗茶的用量是“一钱匕”左右,放入茶碗中先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击拂。
调膏最好的状态就像藕粉一样具黏性。这一步非常关键,调膏的优劣直接决定后面出沫的多少。
《梦华录》中点茶
二汤开始就是真正的点。宋徽宗《大观茶论》有七汤的详细描述,下面把动作要领和每汤效果给大家描述一下:
二汤:击拂既力,珠肌磊落。击拂动作快、有力,大泡泡、小泡泡出现。
三汤:渐贵轻匀,粟文蟹眼。击拂速度慢慢减慢,力道轻,茶面击拂均匀,出现更小的细条纹和蟹眼泡泡。
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击拂茶面面积增加,速度要慢,茶面慢慢变白。
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随意击拂,茶面白色已经完全呈现。
六汤:乳点勃然,缓绕拂动。拿出茶筅时,会带出“乳点”,这时就可以用茶筅回旋转圈。
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白色茶沫已经非常丰富,如果茶水多就感觉要溢出茶盏。
写在最后
点茶颇见功力,但如果只发展到打出白沫,那还不足以称之为艺术品。
大家追《梦华录》时肯定注意到了女主点完茶后,还倒入一个茶盘中用清水作画,那这个称之为“茶百戏”的艺术行为跟点茶有什么关系?下期我们接着讲。
好文推荐:
跟着天仙刘亦菲,来一场沉浸式宋代茶馆奇妙游
谁是中国第一个“茶博士”?梦华录女主竟然也是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