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赞》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秀才去买柴,对卖柴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人听懂了“过来”,把柴担到他面前。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人听得懂“价”,就报了价。秀才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这回卖柴人不知所云,担着柴就走了。
这位冬烘先生的迂腐,在古代尚情有可原,若在现代,就是十足地卖弄了,用当下流行语说就是“不讲人话”。不过,还真别说,当今茶界还真有不少这样的“茶人”,各种“作(秀)”,美其名曰“复古”、“文化”,几乎把茶、把古人给“玩坏”了。
比如,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于是,“口唇茶”便“应运而生”。要求应聘者首先必须是处女,并对相貌、胸围等做了严格的规定。试问,这究竟是选美还是招聘呢?荒唐!
再有茶博会,主办方为了“吸睛”,请来模特裸着上身做人体彩绘,冠冕堂皇地说是“艺术”,愈发不靠谱了。更有甚者,某会所把茶放进少女贴胸的茶囊,通过热舞“暖茶”,称为“天籁舞茶”。经这么一倒腾,不足100克的茶卖出了8万元的天价。很显然,此举性质早已不是“作”。
这些例子多是商家炒作的伎俩。茶客的“作”法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比如,有人为证明自己爱茶如命,不惜迢迢千里打“飞的”去喝一泡茶;有人感情泛滥,偶尔喝到一泡好茶,就感动得涕泪涟涟,并抽泣着大呼“感恩”;有人只要嘴一碰到茶杯,就像触发了开关似的,喋喋不休地说佛谈禅,一副说教的模样,那架势仿佛比得道高僧还要高深……
事实上,茶之“作”是有“传统”、有“渊源”的。例如,唐代宰相李德裕从不喝长安城的水,就喜欢用惠山泉来煮茶,便动用权力派人不远千里从无锡快递泉水,谓之“水递”。
又如妙玉,可谓是达人级“作”家。她用埋在地下五年的梅花雪水泡茶,用的茶器更是精美绝伦,如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分瓜爮斝”、“点犀乔皿”、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盒等等,而且她嫌脏,把刘姥姥才用过一次的成窑茶杯给扔了。有人赞其清高孤傲,其实不然,既是“槛外人”,何以有分别心呢?
古往今来,人们喝茶,对茶品、水质、器具、燃料、环境等有所讲究,这本是中国人追求精致生活、高雅品味的一种体现。然而,如果歪曲古意或是打着“文化”的幌子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茶文化的本真,从而走向与茶文化本质相悖的另一个极端。
茶有真香,非真水莫显其神,而真源无味,真水无香。“真” 才是茶的本质,才是茶文化的本质。去伪存真,老实喝茶,老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