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有河长,山有山长,铁观音之乡安溪生态保护再出新招。15日,安溪召开全面推行山长制工作现场会,在感德山长制试点两年的基础上,动员全县24个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共同推动山长制工作的全面实施。
安溪感德镇大格村退茶还林示范片
数九寒冬虽不是产茶季,却是茶园管理的最佳时期。近日,记者在安溪县感德镇的茶山上,看到不少茶农劳作的身影。每每此时,该镇大格村村民吴金电都要一大早顶着阵阵寒意出门,去他包片的茶山里“巡山”。去年,老吴有了一个新头衔——林地管护员,每天的任务就是仔细查看退茶还林栽种下的树苗长势,以及茶农是否存在乱砍滥伐行为,如果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上级反映。他口中的“上级”便是村委会主任,又称“村山长”,在这之上还有驻村领导、乡镇领导分别担任的“镇山长”“总山长”。原来,这是去年年初,感德镇借鉴“河长制”的经验做法,在全省率先试行的“山长制”。
早在两年前,安溪县感德镇就率先通过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35座茶山试点“山长制”。“各级山长分工明确,实行精细管理,督促抓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以及茶园补植套种、茶树留高、梯壁留草等生态治理修复各项工作,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茶山生态的违法行为。”感德镇镇长王焘宗告诉记者。如今,在感德,不少茶山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披上了绿色的“衣裳”,一派生机盎然。 “生态的改善促进了茶叶质量的提升,2017年的秋茶质量明显好于往年,价格也稳步提升。”
根据现场会部署安排,安溪将设置县级山长、乡(镇)级山长、村级山长、森林资源管护员,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县长刘林霜告诉记者,立足于“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目标,通过深入实施森林培育保护与生态治理修复各项措施,力争至2020年,全县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28.323万亩;青山挂白治理以及矿山治理4946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9.56万亩;实施茶山生态修复工程18000亩,建设高标准示范茶园15000亩;森林覆盖率由65.77%提高至66%。
安溪为何要推行山长制?安溪县县领导解释说,去年河长制工作的全面推行,为河流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今年安溪在全县推行山长制,就是要从山到水,拉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立体网络,真正护好安溪的绿水青山。推行山长制,补齐茶山、茶园生态短板同时,助力茶产业“二次腾飞”,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全县推行山长制,要凝聚强大合力,实现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媒体力量的三个“全面发动”。为此,县领导在现场会上要求,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学习感德试点的同时,大胆创新、细化措施、全面铺开,构建森林资源管护长效机制。各乡镇要严格落实山长制考核奖惩办法,把“山长制”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结果运用,对管护到位、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奖励;对落实不力、执法不严、考评不合格的,进行约谈、效能告诫、通报批评;对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