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作者:茶眼看陕西 更新时间:2022-07-26 20:33 阅读:384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


武夷岩茶(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茶树或生长在岩缝沟壑中或立于万仞悬岸上,以此形成了茶叶独特的品质。武夷岩茶种类繁多,从古至今所传品种约有1000余种,大红袍属于当家品种之一。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其制作工序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因而成茶既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甘醇。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采摘:一般春茶、夏茶及秋茶均可采摘,以一芽3-4叶为标准。


萎凋(两晒两晾):采摘后的鲜叶称为茶青。先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进行“开青”,再置于萎凋棚(俗称“晒青架”)上“晒青”;茶青经日光晒后进行并筛,摇动数下,再晒片刻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称为“晾青”;待茶青冷却后再做复晒,轻轻摇动后进行摊拢,之后再做一次晾青。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做青(摇青、做手):做青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茶青萎凋后,进行第一次摇青,此时青叶在水筛内呈螺旋形滚转,叶缘互相碰撞摩擦,细胞组织受损,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进而促进茶叶色、香、味的形成;第二次摇青时可见茶青叶色变淡,在并筛的过程中用手轻拍叶子(俗称“做手”);静置两小时后进行第三次摇青,方法同前;之后转数逐渐增多,力度逐渐加重。


整个过程需进行6-7次做青,时间约8-10小时。最后一次做青时,可看到叶脉明亮,叶色黄绿,红边显现,叶面凸起呈龟背形(俗称“汤匙叶”)。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炒青与揉捻:在双炒双揉过程中,茶叶形成独有的“蛙皮状”“三节色”。炒青的锅温约230-260℃,翻炒时茶青不宜过于抖散,翻动四五十下,待青叶柔软如棉,即可取出揉捻;揉捻时,将青叶来回推拉,至叶汁流出、卷成条形、浓香扑鼻时,即解块抖松;再倒入锅中复炒,锅温为200-240℃,翻炒数下后再进行一次揉捻。


初焙:焙房窗户需紧闭,将茶叶均匀摊放在焙笼上,厚度为2-3厘米,随后将焙笼移至焙窟上,烘10-12分钟,期间翻拌三次。


扬簸、晾索、拣剔:扬簸即用簸箕扬去黄片、碎片等;晾索可使茶叶转色,有油润之感,时间约5-6小时;拣剔即拣去尚存的茶梗等。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复焙:焙笼温度约100℃,每20分钟翻茶一次;三次翻茶后,再焙约30分钟,直至用手捻茶成末;再进行文火慢炖,以火调香,以火调味;焙至足火时,茶叶表面呈油润宝色,干茶具有花果香或焦糖香。


团包:炖火后即起焙进行团包。


补火:俗称“坑火”,目的在于去除水分,避免发生霉变。


毛茶装箱:将成茶放在箱内,进行干燥保存。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独特品质。其总体特质为:成茶条形扭曲壮结,色泽绿褐鲜润;香气馥郁,持久性强,具幽兰香;滋味醇厚,喉韵清冽,齿颊留香;茶汤清澈明净,呈金黄或橙黄;叶底软亮,叶缘朱红。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清代诗人袁枚将武夷岩茶的品饮总结为“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现代生活中的冲泡,小壶泡法与盖瓯泡法流传已久,紫砂壶保温聚香不闷味,瓷质盖瓯利于分辨香气。又由于茶原料较成熟,成茶芳香物质的沸点高,因此使用沸水冲泡有利于香气的挥发。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